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名家理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Nominalist School of Philosophy
作者: 張芬芬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名家是先秦諸子中專門討論「名」之理論的學派;所謂「名」即是符號及概念,其理論屬於初步的邏輯與早期的形上學,是以純思辯為旨趣的一門學派。
  「名家」之稱起自西漢;〔史記.太史公自序〕將名家列為六家之一,班固〔漢書.卷三十.藝文志〕將名家列為九流之一。至於在先秦文獻中,此派人物被稱為「辯者」,通常以惠施與公孫龍為名家的代表人物。惠施自身無著作傳世;今日據以了解其思想的,唯〔莊子.天下篇〕所述之十項。今本〔公孫龍子〕存六篇,其中〔跡府篇〕乃後人介紹公孫龍而作,其餘〔指物〕、〔白馬〕、〔堅白〕、〔通變〕、〔名實〕等五篇,雖多疑文,但大體可做為名家學說的主要資料。
  依勞思光〔中國哲學史.名家與名學〕的分析,以為名家的特性有三,「其一:在課題方面,名家只探索邏輯問題及形上學問題,而非政治及道德問題;其二:在立說之依據及歸宿方面,名家只依據純粹思考,歸於邏輯理論或思辯形上學理論之建構,既不依於傳統,亦不落在歷史文化之方向問題上;其三:就名家已有之理論觀之,其思想成熟程度實在早期形上學之階段,故多用詭辯,此點亦是最為當時及後世評論者所注意之特性。」
  〔莊子.天下篇〕顯示惠施的基本觀點,即「合同異」,亦即否認「同」與「異」二概念之確定性,也就是說,一切物性及標準,皆屬相對關係,並無絕對性。惠施由此理論引出一個態度,即所謂「汎愛萬物,天下一體」。馮友蘭在其〔新原道.名家〕中認為惠施由「天下一體」,推到「汎愛萬物」,從批評形象以得到超乎形象,乃是名家對中國哲學的貢獻。
  〔公孫龍子.指物篇〕依勞思光的詮釋,其主旨有二:一是「類」與「分子」不同,此屬邏輯問題;二是「類」有實在性,「否定類」無實在性,此屬形上學問題。至於〔白馬篇〕與〔堅白篇〕則是認為:「性質」可由個別事物中抽離出來,此乃中國最早論及「性質」之獨立存在之說。〔通變篇〕是討論「類」與「類」的關係,以及一「類」的「分子」之決定條件為何。〔名實篇〕則首以「物」指一切對象,其次以「實」指每一物所以為此物之屬性或意義;然後以「位」表「屬性」或「意義」各得正當決定之狀態,最後以能造成此種正當決定之思考努力為「正」,此即名家所謂之「正名」,勞思光認為其基本旨趣是純認知傾向,非實踐傾向。總之,名家以純思辯為特色,其對中國哲學史之影響雖不大,但自有其特殊地位。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名家理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