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命題藍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est Blueprints
作者: 陳英豪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建造房屋、製造機器必須有藍圖做為施工的依據,編製測驗也要有藍圖做為命題的根據。編製測驗的藍圖稱為「命題藍圖」,又稱為「雙向細目表」。
  測驗編製者所編製的測驗是一種題目抽樣,由於限於測驗時間、學生作答注意力、印製測驗經費以及其他因素,編製者不可能將所有想問學生的問題都呈現在測驗卷之中,因而只能選取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題目來測量學生。一分好的測驗不是編擬出所有有關學生學習內容的題目,而是編擬出適當題數的題目使其能充分代表學生學習內容的教學目標與教材內容。好的測驗「在精不在多」,因此欲編製具代表性的精簡測驗,必須先有「命題藍圖」。
  設計「命題藍圖」必須依據學生學習內容的「教學目標、教材內容」來設計。「教學目標」不同,題目的難度、題目的類型、命題的範圍、命題的重點和結果的使用均會有所差異。一般常用布魯姆(B.S. Bloom)的教學目標做為區分層次依據,將教學目標分為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鑑等六個層次;但由於六個層次的分類方式過於複雜,且後三者甚難區別,故有不少學者將後三者合併稱為「批判性思考」,成為知識、理解、應用、批判性思考等四個層次的教學目標。「教材內容」會因教師教學過程所補充的資料而異,雖然國中國小主要學科教材是統編本教材,但若因此將各班教材內容均視為相同,似抹煞教師對教學所作的努力,故各班教材內容的界定應由教師決定。
  設計「命題藍圖」(雙向細目表)包括下列幾項步驟:
  1.決定測驗所包含的教學目標與教材內容:確定教學目標的分類模式採六個層次、四個層次或其他模式的教學目標,將此分類模式列舉在命題藍圖的上端。依課程單元、領域或其他性質列出教材內容,將此教材內容列舉在命題藍圖的左端。
  2.決定各教學目標與教材內容的配分:若測驗滿分為一百分,則各類「教學目標」的配分為何?若分為四個層次的教學目標,知識、理解、應用、批判性思考各占幾分?將此教學目標的配分列舉在命題藍圖的下端,配分多寡需視教師預期目標與預期難度、學生素質、學生年齡與教材性質而調整,並無一定的標準。另外,各「教材內容」的配分為何?若以教學單元來區分教材內容,則各單元應該配幾分?將此教學目標的配分列舉在命題藍圖的右端,配分多寡可依據各單元的相對重要性與教學時數來權衡,亦無一定的標準。
  3.決定各細格內的配分:上述1.、2.點已決定命題藍圖上、下、左、右等四端,接著必須決定各細格內的配分。各細格內的配分涉及各分類教學目標與各單元教材內容的配分,教師可就教學經驗、課程目標、學生經驗與程度以及預期難度決定之。
  依照上面三個步驟,即可完成一個簡單的「命題藍圖」,若欲擬定較精細的「命題藍圖」可加入下面第四個步驟。
  4.決定測驗的題型與題數:測驗編製者為測驗學生必須決定以何種題目類型、多少題數來測驗學生,因此可將題目類型列舉在各單元教材的後面,即成為雙層的架構,先呈現各單元教材,各單元教材之下再細分各題目類型。各細格的配分可細分為各題目類型與合計等細格,每細格呈現各題目類型的配分與題數,然為避免過於複雜可將題數括號。
  茲依據前述設計「命題藍圖」(雙向細目表)的步驟舉一實例,呈現於下:
  1.教材範圍:數學科六下第五單元至第七單元。
  2.施測時間:五十分鐘
  3.雙向細目表:(見下圖)。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命題藍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