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焉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ㄉㄞˋㄘˊㄩㄥˋㄧˇㄅㄧㄠˇㄕˋㄓˇㄕˋㄒㄧㄤㄉㄤㄩˊㄘˇ」、「ㄅㄧˇ」、「ㄓㄜˋㄌㄧˇ」、「ㄋㄚˋㄌㄧˇ」。ㄖㄨˊ:「ㄒㄧㄣㄅㄨˊㄗㄞˋㄧㄢ」、「ㄓㄨㄥˋㄏㄠˋㄅㄧˋㄔㄚˊㄧㄢ。」
  2. ㄑㄧˇㄗㄣˇ˙ㄇㄜㄖㄨˊ:「ㄙㄞˋㄨㄥㄇㄚˇㄧㄢㄈㄟㄈㄨˊ。」
  3. ㄓㄨˋㄘˊㄓˋㄩˊㄐㄩˋㄇㄛˋㄅㄧㄠˇㄕˋㄎㄣˇㄉㄧㄥˋ˙ㄉㄜㄩˇㄑㄧˋㄒㄧㄤㄉㄤㄩˊㄧㄝˇ」、「ㄧˇ」。ㄖㄨˊ:「ㄧㄡˇㄏㄡˋㄨㄤˋㄧㄢ。」
  4. ㄘˊㄓㄨㄟˋㄩㄥˋㄩˊㄒㄧㄥˊㄖㄨㄥˊㄘˊㄏㄨㄛˋㄈㄨˋㄘˊㄏㄡˋㄅㄧㄠˇㄕˋㄇㄡˇㄓㄨㄥˇㄓㄨㄤˋㄊㄞˋㄏㄨㄛˋㄧㄤˋ˙ㄗㄒㄧㄤㄉㄤㄩˊㄖㄢˊ」。ㄖㄨˊ:「ㄏㄨㄧㄢ」、「ㄒㄧㄣㄧㄡˇㄑㄧㄑㄧㄧㄢ」。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焉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ān
解釋:
  1. 代詞:(1) 表示指示,相當於「之」、「彼」、「這裡」。
    【例】心不在焉 (2) 表示疑問,相當於「何」、「哪裡」、「什麼」。
    【例】焉得諼草,言樹之背。(《詩經.衛風.伯兮》)
  2. 合義詞。相當於「於是」、「於此」、「於之」。
    【例】制,巖邑也,虢叔死焉。(《左傳.隱公元年》)
  3. 豈、如何。
    【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4. 助詞。置於句末,表示肯定的語氣。相當於「也」、「矣」、「呢」。
    【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列子.湯問》)
  5. 詞綴。用於形容詞或副詞之後,表示狀態,相當於「然」、「樣子」。
    【例】忽焉、休休焉、戚戚焉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焉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ān
解釋:
[代]
1.具指示作用,此、這裡。如:「心不在焉」。《論語.衛靈公》:「眾好之,必察焉。」
2.疑問稱代,主要用於詢問處所。《列子.湯問》:「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
3.兼有介詞加代詞的功能,相當於「於此」。《左傳.隱公元年》:「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荀子.勸學》:「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副]
具反詰作用。相當於「豈」、「如何」、「哪裡」。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論語.先進》:「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列傳》:「且夫齊楚之事又焉足道邪!」
[介]
相當於「於」。《孟子.盡心上》:「人莫大焉亡親戚君臣上下,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
[連]
承接上文,以表示後果。相當於「乃」、「就」。《墨子.兼愛上》:「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助]
1.表示語氣,置句末:(1) 表示肯定。相當於「也」、「矣」。唐.柳宗元〈封建論〉:「夫假物者必爭,爭而不已,必就其能斷曲直者而聽命焉。」(2) 表示疑問。相當於「耶」、「呢」。《史記.卷六一.伯夷列傳》:「及夏之時,有卞隨、務光者,此何以稱焉?」(3) 表示感嘆。相當於「啊」。《史記.卷一○二.張釋之馮唐列傳.張釋之》:「使其中無可欲者,雖無石椁,又何戚焉!」
2.表示賓語前置於動詞述語。《左傳.隱公六年》:「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左傳.襄公三十年》:「安定國家,必大焉先。」
[綴]
表示狀態,用於形容詞或副詞詞尾。相當於「然」、「樣子」。如:「於我心有戚戚焉。」《書經.秦誓》:「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論語.子罕》:「瞻之在前,忽焉在後。」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焉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鳥名。段注本《說文解字.烏部》:「焉,焉鳥,黃色,出於江淮。」

2. 指示代詞,之、彼、這裡。如:「心不在焉」。《論語.衛靈公》:「眾好之,必察焉;眾惡之,必察焉。」

3. 疑問代詞,何。《列子.湯問》:「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晉.陶淵明〈歸去來辭〉:「歸去來辭,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遺,復駕言兮焉求?」

4. 豈、如何。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論語.先進》:「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列傳》:「且夫齊楚之事又焉足道邪!」

5. 介詞。相當於「於」。《孟子.盡心上》:「人莫大焉亡親戚君臣上下,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

6. 連詞。承接上文,以表示後果。相當於「乃」、「就」。《墨子.兼愛上》:「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

7. 當助詞:

⑴ 句末語氣詞,表示肯定。相當於「也」、「矣」。唐.柳宗元〈封建論〉:「夫假物者必爭,爭而不已,必就其能斷曲直者而聽命焉。」

⑵ 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相當於「耶」、「呢」。《孟子.梁惠王上》:「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史記.卷六一.伯夷列傳》:「及夏之時,有卞隨、務光者,此何以稱焉?」

⑶ 句末語氣詞,表示感嘆。相當於「啊」。《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則就木焉。請待子。」《史記.卷一○二.張釋之馮唐列傳.張釋之》:「使其中無可欲者,雖無石槨,又何戚焉!」

⑷ 表示狀態,用於形容詞或副詞之後。相當於「然」、「樣子」。如:「與我心有慼慼焉。」《書經.秦誓》:「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論語.子罕》:「瞻之在前,忽焉在後。」

注音: ㄧㄢ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焉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