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嚴修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黃春木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嚴修(1860-1929)字範蓀,天津人。清光緒九年(1883)進士,歷任學官,對於清末新教育與學制改革建樹甚多。
  嚴修於光緒二十年(1894)出任貴州學政,即提倡「敦品勵學,講求實用」,崇尚經世學風。中日甲午戰後,更深感匡時才俊必不出於八股試帖之中,於二十四年奏請設經濟專科,特重時務而以變今為切要,獲准施行。戊戌變法失敗後,回籍興學,繼續倡辦新教育。三十年偕張伯苓等赴日本考察學務,返國後創辦敬業中學堂,附設師範班,委張伯苓任監督。同年,主持直隸學務處,任內創設勸學所、宣講所等新設施,並開辦天津模範小學、師範學堂、北洋法政、工藝學堂等,同時督促各府州普設中學,各縣普設小學、勸學所等。三十一年學部成立,歷任右、左侍郎,協助制定〔教育宗旨〕及〔奏定女學堂章程〕,成立京師督學局等機構。
  光緒三十三年(1907),另自行創辦嚴氏保姆傳習所,聘日本教習大野鈴子教授保育法、音樂、體操、遊戲、手工藝等課程,而以彈琴為主課程;其他如英文、算術、生理等課,則由張伯苓等兼任。傳習所並附設蒙養院,以為實習之所。此一傳習所共培養學生三十餘人,為中國近代最早之幼稚教育師資培育機構之一。
  嚴修於光緒三十年所辦之中學堂,於三十三年改建,更名為南開中學堂。嗣後客籍、長蘆兩中學及直隸工專、法專兩附中併入,規模擴大。民國四年(1915),增設英語專科,次年增設高等師範科。南開以「痛矯時弊,育才救國」為辦學宗旨,以「公能」二字為校訓。其所推行的教育目標為:(1)重視體育訓練;(2)提倡科學學習;(3)鼓勵學生組織社團,開展多種課外活動;(4)注重道德人格教育;(5)提倡愛國救國精神。在行政管理上,強調「校務公開,責任分擔,師生合作」的原則,並以「立志、敦品、勤勉、虛心、誠意」為遴聘教職員的標準,因而能形成優良校風,造就人才無數。民國六年,嚴修偕張伯苓、范源濂等赴美國考察教育,返國後即籌資成立大學部。八年校舍落成,任張伯苓為校長。大學部初設文、理、商三科,後改為學院,並設有醫學預科;十二年添設女生部;十六年成立滿蒙研究會(後改為東北研究會)和社會經濟研究會(後改為經濟研究所);十七年再設小學部,使南開成為一具有三級學制之教育機構。
  嚴修一生皆貢獻於教育事業,民國初年袁世凱當政時,曾委為度支大臣、教育總長等職,均不就;晚年除興辦教育和社會事業外,並主持詩社、崇化學會等,以吟咏自娛。著有〔嚴氏教女法〕、〔嚴修詩集〕、〔蟬香館日記〕、〔嚴範蓀先生文存〕等。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嚴修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