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圖書館建築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Library Architecture
作者: 李文馨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最早的圖書館多半設於皇宮或神廟內,占其建築的一部分,當時的神廟或皇宮將泥版文書集中收藏在架子上,並在每塊泥版上編上號碼,便成了最古老的圖書館。到古埃及、羅馬時期,圖書館建築以石料為主材料,將紙草文獻收藏在類似壁龕的牆壁凹洞內。西元前1世紀,古羅馬著名建築學家維特魯維厄斯(Marcus Vitrurius Pollio)曾指出:圖書館建築一要方便閱覽,二要防潮、防火,以利保管。因此為符合視力及閱讀心理需求,當時的圖書館常鋪設大理石地面;為了防火及防潮,書庫設有內外兩層壁牆,中有小通道 ,紙草文獻則保存在Armarium的書櫃裡。中世紀時期,圖書館遭受嚴重破壞,獨立的圖書館幾乎全毀,只在寺廟及教堂中設圖書室,藏書閱覽在同一處。文藝復興時期皇家圖書館和大學圖書館興起,皇家圖書館設計旨在雄偉及具紀念性;大學圖書館則力求實用,中間為通道,兩側為藏書,並設有讀經臺式的閱覽桌,而珍貴圖書則用鎖鏈拴在桌子上,每一書桌有十數本至數十本圖書。19世紀後,圖書館走向典藏、閱覽分開之近代建築,20世紀初開架式管理獲得提倡,之後,美國建築師麥克唐納(A. S. McDonald)提出模矩式(Modular)建築構想,成為今日歐美圖書館建築之固定功能模式。
  我國古代以窯穴存放甲骨文獻被視為最早之圖書館。其後各朝代皆建有藏書樓,保存古籍,但因其採封閉式管理,僅供少數人使用,其建築多半以木架構為主,青磚砌牆,琉璃瓦蓋頂,多為2至3層,亦注重防火、防潮及防蛀。20世紀初,西方固定式功能之圖書館建築模式傳入中國,此後,我國的圖書館建築除採現代鋼筋混凝土結構外,更力求內部空間之實用性、靈活性及擴展性,走向典藏與閱覽並重之新趨勢。
  今日的圖書館建築應謀求讀者、館員、圖書資料及家具設備四者之最佳整合,符合幾項基本要求:(1)切合服務要求、應依據其業務機能,考慮該館之組織型態、服務方式、讀者需求等,俾便於未來之營運管理。(2)利於未來擴展:應至少預估未來20年館藏發展和讀者服務之需求,並考慮中長期之階段性需求。(3)展現歡迎氣氛:應配合當地環境,反映建築特色;整體設計應具開放性,以吸引讀者;內部空間規畫,包括機能性空間及非機能性空間,以及設備配置應具親近性,便於讀者利用。(4)易於彈性調整:整體建計配置,應力求機動與彈性,俾於因應不同階段之發展予以調整。(5)兼顧外型及功能:建築物本身務求外表莊嚴美觀,內部規畫完善,兩者兼備。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