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康德 - 教育百科
ˊ
  • 漢語拼音 kāng dé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kāng dé
解釋:
人名。(西元1724~1804)德國哲學家,結合理性主義及經驗論,而樹立所謂批判哲學,被視為西方極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主要著作被合稱為「三大批判」,即《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以及《判斷力批判》。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康德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Kant, Immanuel
作者: 徐宗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康德(1724~1804)為德國批判哲學大師。康德出生於德國科尼斯堡(Konigsberg);生於此,歿於此,畢生未曾遠行。由於康德父母皆為虔誠派教徒,因此從小便養成了克己律己的道德生活信條。他生活極為規律,定時起居而為人誠懇,是一位嚴格奉行道德規律的偉大哲人。康德幼時父母即有意讓他專習神學,然因康德志趣較廣,故進入大學之後,便研習哲學、數學、物理等。其中數學及物理學,尤其是牛頓的物理學說,對康德的治學與研究頗有影響。康德在大學求學期間,曾因家庭經濟接濟中斷而中輟多年。大學畢業後,曾向科尼斯堡大學申請教職二次而被拒;直至學術研究稍有成就之後,於一七七○年始在科尼斯堡大學擔任邏輯與形上學的教學工作。
  他著名的〔純粹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 1781)、〔實踐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 1788)及〔判斷力批判〕(Critique of Judgment, 1789~1790),都是他教學之餘的力作。〔純粹理性批判〕為人類知識之成立,建立了鞏固的哲學基礎,確認了經驗科學知識的地位。〔實踐理性批判〕為人類的道德行為找到了理性的依據,同時確信人類內心深處有追求善良與幸福的積極傾向。〔判斷力批判〕則為審美判斷建構了溝通自然與自由的藝術世界的途徑。
  康德著有〔論教育〕(On Pedagogy, 1803)一書。康德教育思想上受到了盧梭(J.J. Rousseau, 1712~1778)的影響,以為自然在兒童的教育發展上是必須顧及的一項重要因素。他以為教育的作用,基本上乃是人性的美化。教育的功能顯示在使人成其為人的功能上。人性中的動物性是需要加以陶冶、節制與訓練的。康德在討論到教育時,注意到教育的三個重要層面,即陶冶(discipline)、培育(culture)及辨別(discretion)。陶冶的作用乃是要制止及約束人的動物性,以期在社會生活中沒有任性的行為發生。培育的意義是強調人在社會生活中需要一定的知識及學問,以作為社會生活能力發展的依據;這些文化性的能力,諸如閱讀能力、寫作能力或藝術表達能力,均需藉由教育的活動而獲致。辨別是指個人經由教育的作用而有判斷是非、明辨真偽的能力。康德以為道德教育應為教育歷程中重要的一環,不可完全委諸於教會;尤其重要的,道德教育須及早實施,否則兒童的惡習已成,便不易加以矯正了。康德是一位重視公共教育價值的學者,他以為在眾人的教育環境中,個人會有較多的學習機會。康德也是一位教育的樂觀主義者,這是因為他堅信教育是使人成其為人的一項途徑。其次,他相信經由人類教育上的努力,人類的社會會一代比一代進步,而人性則會日趨於完美。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2014年
教育Wiki

會員投稿
我要投稿連結圖示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