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建構論的學習環境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nvironment
作者: 張惠博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建構論是以哲學的觀點來看人們如何理解。其主要觀點如下:(1)理解是我們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在不同的經驗及不同的情境會產生不同的理解;(2)認知衝突或困惑是引發學習的刺激,並且可以決定及組織學習內容及其本質;(3)知識是經由社會磋商及個人對理解之正確性的評定而發展的。
  基於以上建構論的一些主張,發展出一系列教學原則來指引教學實務及設計學習環境。從建構論所衍生出的教學原則有以下八點:(1)將所有的學習活動著重在較大的任務或問題上;(2)協助學習者對全部問題或任務的發展;(3)設計一個真實可信的課題;(4)任務及學習環境的設計應能反映出環境的複雜性,並使它們能在學習時發生作用;(5)讓學習者自己決定發展解答的過程;(6)設計一個能支持和挑戰學習者思考的學習環境;(7)鼓勵學習者以其他的觀點及以其他的情境觀點來試驗某一想法,以便更深入理解;(8)提供對於所學習的內容或所學習的過程進行反省的機會。
  所謂學習環境包含:學習者和情境或「空間」。在情境或空間裡,學習者可以利用工具或器具,蒐集和解釋資料,也可以與其他人互動等等。在有效率的學習環境中,個人使用工具及利用資訊的活動必須在他人及四周文化所呈現出有利的資源下完成。建構論學習環境是一群學習者學習利用他們的文化工具(包括語言和交換意見及產生知識時的規則)的場所。建構論的學習環境的定義為:「學習者能夠在一起工作、彼此支援就如同他們能應用多種的工具及資料來源來從事學習及解題活動的一個場所。」
  柏金斯(D. Perkins)曾指出所有的學習環境,包括傳統的教室在內,均有以下數個部分或功能所組成:(1)資料庫(information banks):資料庫是知識的來源或倉庫。如教科書、老師、百科全書、錄影帶、影碟等;(2)符號表(symbol pads):這是用來供進行符號或語言構思或靈巧地使用。如學生的教科書、索引卡、文書處理、繪圖軟體和資料庫程式。(3)現象體(phenomenaria):乃是指在教學時所呈現、觀察或靈巧地使用現象的範圍,其作用是刺激學習,如水族館、一個模擬城市的軟體等,使學生方便去調查及探討;(4)構造零件(construction kits):指的是已包裝好的裝配零件和操弄的內容成分的集合,和現象體類似,但和自然現象較無關聯,同時在現實世界裡可能沒有一個對照物;(5)任務管理者(task managers):在學習環境中,可以安排課題和提供指引、回饋和方向改變。在一般的學習環境中,通常是由教師負責此功能。但在建構論環境中,學生則負較多的責任。
  柏金斯更進一步指出:較豐富的學習環境包含更多的構成零件和現象體,並把更多控制環境的權力由學習者操控。學生經常在多元的學習目標下參與多元的活動,而教師則扮演教練及協助者的角色。越豐富的學習環境越能稱為建構論的學習環境。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建構論的學習環境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