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籟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tiān lài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天籟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tiān lài |
解釋:
1.自然界的聲響,如風、雨、禽、獸聲等。《莊子.齊物論》:「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籟?」唐.李頎〈宿瑩公禪房聞梵〉詩:「夜動霜林驚落葉,曉聞天籟發清機。」 2.比喻詩文渾然天成、不經雕飾,而得自然之趣。唐.陸龜蒙〈奉和襲美酬前進士崔潞盛製見寄因贈至一百四十言〉詩:「清詞忽窈窕,雅韻何虛徐。唱既野芳坼,酬還天籟疏。」《品花寶鑑》第五四回:「這純是血性語,幾於天籟。香山詩當以此為第一。」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天籟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俞懿嫻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天籟通常是用來形容意境幽遠、美妙動聽的音樂;在〔莊子.齊物論〕中則是指自然的聲音。莊子在〔齊物論〕篇首,以南郭子綦回答顏成子游的寓言,說明自然無為,適物之宜的道理:世間樂音可分三類,有人籟、地籟,還有天籟。這裡「籟」字原是指有孔竅的樂器,〔說文解字〕上說:「籟,三孔龠(ㄩㄝˋ)也,人者謂之笙,其中謂之籟,小者謂之箹(ㄩㄝ)」,也就是說「籟」是中型的三孔樂器,莊子則用它來泛指能發出聲音的孔竅,並且區分三種不同的發聲原理:「人籟則比竹是已」,人為的音樂出自管絃樂器。「地籟則眾竅是已」,大地上各種有孔竅的自然物,如大樹上各種深深淺淺的洞穴,山林蒼鬱,風雨飄搖時彼此激盪而發出的聲音,則是地籟(參見「大塊噫氣」)。至於天籟,「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就是說風吹各種孔竅,發出千差萬別的聲音,聲音的發出與停止,都是各種孔竅自然而然的作用,除了風之外,還有什麼力量能使孔竅發出聲音呢?因此天籟就是指自然吹動(風)與自然靜止。莊子以「人籟」、「地籟」比喻有意作為,察而可見的物象,「天籟」則象徵形而上、不可見,無心施為的自然之道。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天籟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