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婦女體育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Women's Physical Education
作者: 張宏亮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婦女體育為與男子體育相對應,其發展較男子體育為晚。以往由於男女不平等,教育機會不均等,使婦女在運動方面受到許多限制;近年來國民生活水準提高,人人有受教育的機會,女子對體育的愛好亦逐漸提升,婦女體育乃普遍受到重視。
  美國在一九七○年以前,因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教育主管單位對體育運動的措施,仍有男女性別之差別待遇,衍生許多男女運動的爭執。一九七二年美國議會通過〔教育改革方案〕,其中第九條規定:「凡受美國聯邦政府財政資助之教育計畫或有關活動,不得以性別理由拒絕其參加或阻止其應享權利。」亦即有關婦女運動之權利有法律明文規定,不得有差別待遇。美國自此條款公布後,男女運動的機會趨向機會均等。
  但是從生理方面而言,婦女從事運動時,由於男女之生理、機能、解剖構造、社會觀念上仍有基本上的差異,在運動時宜特別注意,不可男女一視同仁,施以相等運動量的運動。
  無論是婦女本身從事運動,或體育教師在指導女子運動,都要注意到男女之各種差異。在成長方面,男女在以前成長的速度相同,過了此階段,女性有一快速成長期,身高體重、運動能力急速增加,此階段女性體力會比男性好。女性在青春期後,成長變得緩慢;男性則自青春期急速成長,一直到二十歲達到高峰。
  從解剖構造而言,女性平均身高比男性矮八至十二公分,體重平均比男性輕十至十五公斤;女性之胸圍較男性大,女性肩膀較圓且窄;女性骨盆較大,身體重心較低,是影響運動能力的因素。基於這些條件,婦女較適合緩和的運動。
  從身體機能看,男性肌肉較女性發達,女性之代謝機能為男性之百分之八十八,女性之循環功能較男性差,女性肺活量亦較小。由此可知,男女之身體機能不同,在運動時宜選擇適當的運動項目。
  從心理特性看,男女之心理特質沒有顯著差異;男女之所以有其特殊喜愛的運動是受社會、文化、環境等因素的影響。
  推展婦女運動有其正面的功能,唯實施運動時基於運動安全之考量,應考慮婦女之生理、解剖構造、機能等特性,找出適度的運動方式,以免造成運動傷害。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婦女體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