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儲存媒體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torage medium
日期: 2003年6月
出處: 資訊與通信術語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利用磁芯、半導體、可磁化表面、薄膜等物質形成計算機的記憶體,用以儲存0與1的位元訊息。儲存的資料可包括數據資料、字元資料、聲音資料、圖形資料以及影像與動畫資料,一般常見的儲存媒體有:磁碟儲存器、磁鼓儲存器、磁帶儲存器、打孔紙帶等等,而光碟也已廣為運用。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儲存媒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Storage Media
作者: 曾秋香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儲存媒體是指任何可以記錄、保存以及讀取電腦資料的物體。例如:打孔卡片、磁鼓、磁泡、磁帶、磁碟、光碟等。以下僅就常用的磁帶、磁碟、光碟做一概略介紹:
  (一)磁帶(Magnetic Tape):
  磁帶是以循序方式來存取資料,原理與錄音機的錄音帶極相似。其做法是在塑膠帶的表面塗上一層氧化鐵的磁性物質,藉由電磁感應將資料記錄在磁帶上,磁帶上的資料可以重複使用,亦可清除再重新輸入。可分為捲式和卡式(或稱匣式)兩種,大型電腦所用的磁帶以捲式居多,卡式則較常用在微電腦或個人電腦。
  (二)磁碟(Magnetic Disk)
  磁碟具有循序及直接存取資料的能力。可分為軟式磁碟(Floppy Disk;或稱Diskette)與硬式磁碟(Hard Disk;或稱Disk)。軟碟是由塗有氧化物的圓形膠片和塑膠封套所組成,常見的3又1/2吋及5又1/4吋的皆有兩面,每面是一圈圈磁軌以及畫分成多個磁區,磁區內的磁軌稱磁段,而每個磁段可存放512個位元組(Bytes)。以5又1/4吋的磁片為例,其總容量可達到1.2MB。硬碟是由一組塗有金屬氧化物的金屬圓盤所構成,透過格式化的磁軌、磁區來儲存資料。大致上其容量有40MB、80MB、120MB...等。硬碟與磁片比較之下,硬碟有較大容量且存取速度也較快,但攜帶不方便,價格也較昂貴。
  (三)光碟(Compact Disk,簡稱CD):
  光碟存取資料的原理是利用高能量之雷射光束射在光碟表面上,使表面物質燒出小洞,這些小洞即代表文字、圖形或聲音;而讀取資料時是利用低能量的雷射光束照射光碟表面,由產生的反射光強弱來判斷資料內容。可分為3種:(1)唯讀型光碟(CD-ROM),只能讀而不能寫,應用在圖書館目錄、資料庫查詢等方面。(2)寫一次型光碟(WORM),只允許資料寫入一次,之後只能讀取,不能再寫入或清除,應用於指紋辨認,印鑑證明等。(3)可抹除型光碟(WMRA),不限次數讀出或寫入,容量大速度快。光碟容量約為硬碟的100倍以上。
  隨著資訊社會的來臨,儲存媒體的製造技術不斷地創新,期待能有一種容量大、速度快、易保存且價格便宜的物體,以便提供更合理的資料儲存方式。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儲存媒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