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人類發展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Human Development
作者: 賈馥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類發展是一個最新的研究領域,包括廣度、深度、壽命和樂觀的前瞻研究與方法。這項研究把人類發展分為三方面:一是生命歷程,從胚胎期、嬰兒期、幼兒期、兒童期、青年期、成人期、老年期、以至死亡;二是發展方面,包括生物、認知、情感和社會;三是理論,含有生命週期論述、壽命研究法和樂觀的發展模式。把三方面拼合起來,使人類發展成為一整個立體結構。
  人類之廣度的發展,由早期重視兒童和青年的發展延伸到研究成人期和老年期。對成人期的重視,是看到在人的一生中,成人期占生命長度的三分之二。對老年期的研究,則是由於壽命普遍的延長,發現了許多前曾忽視的老人現象和老年問題。於是研究老年期的著作和刊物迭相出現,其中較著者如比倫(J.E. Birren)與謝埃(K.W. Schaie)合著的[老年心理手冊](Handbook of the Psychology of Aging,1977),布斯(E.W. Busse)和布雷澤(D.G. Blazer)合著的[老年心理醫療手冊](Handbook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1980),及[老年學期刊](Gerontolo-gy)。老年學且已成為大學的一個科目。
  再由對老年的研究,擴展至死亡方面,包括「臨危」(dying)和死後問題。這項研究的觀點是,既然出生是人生的起點,則人生的終點死亡自然也是一個應該正視的問題。於是把生、臨危和死連成一線,一方面研究臨危和死亡的各種現象,一方面分析生和死的區別,以至死者與生者的感受。
  在人類之深度發展方面,從壽命研究分出「壽命發展心理學」(life-spa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是兼含深度與廣度的研究,包括認知領域的學習、思考、語言和智力的發展,情緒發展、和生物、社會、歷史、文化等合成的社會發展。此類著作有比倫和其他作者的書籍,或以「壽命」為題,或就發展歷程分幼兒、青年、成人等期論述。
  在壽命論方面有兩種觀點,即機械和有機論。機械論者認為人在一生中或藉「口惠」由前代傳授生活經驗,成為發生的遺傳,或者成為發生的決定,因而接受口傳者只處於被動地位,發展是在不斷的點滴增加或減少中進行。有機論者則認為人生是經驗和發生因素的互動,正在發展的人即是其發展的結果,發展包括確定不變、而品質不同的許多階段。機械論者主張發展出內在生物性或外在環境所控制;有機論者則主張發展全由發展者自己決定。壽命研究者努力於延長研究的時間限度,以便確定人類壽命的極限;並希望發現壽命與生活經驗和環境的關係。
  樂觀的人類發展,是希望人類發展到一個理想或夢想的境界。理想境界是中華文化開始時已有的「大同世界」,在其中人們「講信修睦」,「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老有所終」,「壯有所用」,「鳏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總而言之,人人都能活得幸福快樂。西方視此為夢想,希望人人溫和、仁慈、關心別人,猶如馬士洛(A.H. Maslow, 1908~1970)所說的自我實現的人。在這種理想或夢想的狀況中,人類壽命延長的可能性極高,也是人類發展的鵠的。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人類發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