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德善德信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俞懿嫻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德善德信可說是老子教育思想的核心,與孔子「有教無類」之旨極為接近。〔道德經〕第四十九章說:「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意思是說「有教無類」是教育或為政者教化百姓的基本原理,善良的美材固然應當予以褒獎、鼓勵,對於不材的人也當予以包容、教導。這裡「德善」、「德信」就是「善德」、「信德」的意思,能包容信賴材與不材的人,可說是有善德信德。「德」或作「得」,則「德(得)善」、「德(得)信」就是得到美善誠信之道的意思。無論那一說,都是以為施行教化的人,當效法自然無我無私、廣大包容的精神,視材與不材的人,同樣具有遷善去惡的潛能,因而一體予以教導。就常情常理而言,人們通常對不善良的人感到厭惡,對不守信用的人不信任。但是站在施教者的立場,必須從受教者的潛能著眼,超越俗見,善待不善良的人,信任不守信用的人,以廣大包容的胸懷,使不善者改過遷善,然後其善的潛能得以實現。宋蘇轍解釋說:「無善不善,皆善之;無信不信,皆信之。善不善在彼,吾之所以善之者,未嘗渝也,可謂德善矣。信不信在彼,吾之所以信之者,未嘗變也,可謂德信矣。不然善善而棄不善、信信而棄不信,豈所謂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就是說「善德」、「信德」都是施教(化)者應具備恆常不變的品德,不論受教者善或不善,信或不信,施教者都應該保持慈善的心懷,尊重受教者。否則只愛護善良的人,厭棄不善良的人,只尊重守信的人,不尊重不守信的人,又那裡算得上是善於救助人,沒有放棄人呢?
  老子「德善」「德信」的思想,與他「襲明」、「要妙」(參見「襲明」、「要妙」)的學說相呼應,旨在勸勉施教(化)者能效法自然有容乃大的精神,對材與不材的人一體包容,絕不放棄任何人受教的可能性。由此可見老子的教育思想不只是消極地順其自然,以不干擾為原則,更是積極地要求施教者發揮「教育愛」的精神,不要放棄任何學生。〔道德經〕第六十二章說:「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就在說明教育的積極價值與力量:美善的言辭宜於廣為傳播,感召人心;善行可以救助惡人,使他改過遷善。即使是素行不良、沒有品德的人,如果能假以時日,善加教導,總有改過從善的一天。因此對於襟懷廣大的教育家而言,世上怎會有無可救藥、必須放棄的學生呢?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德善德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