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性善說 - 教育百科
ˋ
ˋ
  • 漢語拼音 xìng shàn shuō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xìng shàn shuō
解釋:
孟子的人性學說主張。認為人初生之始,本性即為善。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性善說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程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性善說是孟子繼承子思率性之論,進而提出其性善的主張。孟子在〔盡心篇〕中指出人生有不慮而知的「良知」和不學而能的「良能」,並從日常經驗中觀察得人生來就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的「四端」;因而主張將這四端加以發展擴充,就成為仁、義、禮、智四種德性。孟子在〔告子篇〕中又提出「良心」的概念,朱注:「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謂仁義之心也。」由此可見孟子所說的「良心」、「良知良能」、「四端」,其實是一貫相通的。
  孟子認為人只要順著本性的發動去做,就可以為善;至於做不好的事(為惡),並不是本來材質不好的緣故,而是受外物的引誘,把良心放失的結果。良心之所以放失,內由於「不思不知」,外由於「陷溺桎梏」,所以孟子說:「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孟子並以牛山之木為喻,說明本性之善,以及喪失本心的緣故。
  孟子的心性論中,首先提出人與一般生物差異性的問題;認為人雖然也有「飲食男女」的物質要求,但與其他動物有著本質上的不同,人與動物的分別就在於人有「心」,所作所為均合乎義理。
  其次,他又指出人與人之間的同類性問題;認為凡是同類的都有相似的特性。他說:「聖人與我同類者。……口之於味也,有同耆焉;耳之於聲也,有同聽焉;目之於色也,有同美焉。至於心,獨無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聖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孟子指出,人與聖人有同類性,聖人不過先把人所固有的善端加以擴充而已。於是孟子根據先驗的性善論,提出了「人皆可以為堯舜」的主張。
  孟子認為善性是先天固有的,仁義禮智這些道德觀念 ,都是「良知良能」,所謂「仁義禮智根於心」,「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因此人性善是內在的、超驗的;而人之所以異於禽獸、高於禽獸,是因為人有善心、良心,或者善端。但僅有善端,不加擴充,仍不足以為善,必須把善端擴充到極致的地步,才能成為聖人;而此則有賴於教育的促成。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性善說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