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仁者愛人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賈馥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仁者愛人」的字義十分明顯,長久以來,常見「仁愛」二字連用,這二字連用表現了中國文化精神的崇高和人性的可貴。「仁」本是孔子「人道思想」的核心,但這個字乃是抽象概念,要使其具體化,就必須用「愛」來指實。這個說法見於〔易繫辭〕:「與天地相似,…安土敦乎仁,故能愛。」釋解是「仁者愛之理,愛者仁之用。」這裡「仁者」的「者」字是虛字,重在說仁是愛所秉持的道理,其理表現在愛的作用上。「愛」作名詞用是指人與生俱來的一種情緒;作動詞用時,實際上必然是「及物」的,即是有愛的對象,對象可能是具體的人或物,也可能是抽象的知識、觀念等等。
  「仁者愛人」的內涵,〔中庸〕第二十章中有「仁者,人也。」〔論語.顏淵篇〕中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孟子.離婁下〕中有:「仁者愛人。」〔孔子家語.致思〕中也有「仁者愛人」之句;〔哀公問〕中有「立愛自親始」,〔顏回〕中有「愛近仁」確定了仁表現在愛上,並且指出從愛什麼人開始。在〔韓非子.解老篇〕中,更把仁者愛人的狀況做了描述:「仁者謂其中心欣然愛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惡人之有禍也;生心之所不能已也,非求其報也。」是說仁者愛人出於心中喜悅的自然情感,因為愛,故而樂於見到所愛的人有福祉,而不願其遇到禍患。在董仲舒〔春秋繁露.仁義法〕中說:「仁之為言人也。…仁之法在愛人(愛別人),不在愛我(愛自己)。人不被其愛(被為廣被之意,即廣施,是說人若不廣施其愛而愛別人)。雖厚自愛,不予為仁。」是說「愛人」的真諦不是愛自己,而是愛別人;而且要盡量多愛別人;其〔必仁且智〕中也說:「何謂仁?…仁者惻(或作憯)但愛人,謹翕不爭,好惡敦倫,無傷惡之心,無隱忌之志,無嫉妒之氣,無感稔之欲,無險峻之事,無避違之行,故其心舒,其志平,其氣和,其欲節,其事易,其行道,故能平易合理而無爭也,如此者,謂之仁。」把仁者愛人的心理狀況描述得相當詳盡,並見出仁者在愛人時自己所得的感受。
  孟子更把仁者愛人擴大範圍,〔盡心篇〕中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固然是針對國君說的,若把「仁民」看做是「親」以外所有的人,則可用於任何人。〔梁惠王篇〕中說:「仁者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則愛的對象可以無所不及,是真正愛的精神,故能合於仁。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仁者愛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