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拔本塞源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王開府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拔本塞源論」係王陽明〔答顧東橋書〕最後四分之一所論及的部分,見〔傳習錄中卷〕。〔王文成公全書〕所收〔年譜〕,將〔答顧東橋璘書〕節錄,包含「拔本塞源論」部分,列於「(明嘉靖)四年乙酉,先生五十四歲在越。……九月歸姚省墓。」之後。因此,此論當為陽明五十四歲時所作,過三年陽明逝世,此論可視為陽明晚年定論。
  陽明本人非常看重此論,他說:拔本塞源之論如果不明於天下,則天下學聖人的人將愈來愈難,自己淪為禽獸夷狄,還以為是聖人之學。
  「拔本塞源論」的大意如下:
  聖人的心,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天下人的心,本來與聖人無異,但因為有我的私心及物欲的蔽隔,阻塞了本有的心。於是聖人推其天地萬物一體的仁心,來教養天下人,使人能克除私心與物慾,恢復本有的心。
  聖人之教,以道心為主,其具體內容是五倫成德之事,也依各人才能的不同予以發展,不希高慕外以求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聖人教育的主要目標,只在恢復本有的心體,不在知識技能。
  三代以下,王道衰而霸術猖,聖人之道蕪塞。世儒不免霸術的習染,不見聖學之門牆,只講求訓詁、記誦與詞章之學,求名、求博、求侈麗。或從事無用之虛文,或奮力於功利霸術。以至功利之毒,淪浹人心,習以成性。因而視聖人之教為無用,以良知為未足。
  然而天理在人心,終不可泯滅,良知的靈明萬古如一,聞此拔本塞源之論,必有惻然而悲,憤然而起,沛然若決江河而不可禦者。
  由陽明此論可知,「拔本塞源」的本源,是指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之仁心。世人拔此根本、塞其源流,所以不明聖人之學,難以成聖。
  陽明門人錢緒山曾讚嘆此論說:「拔本塞源之論,寫出千古同體萬物之旨,與末世俗習相沿之弊。百世以俟,讀之當為一快!」(見〔王文成公全書‧刻文錄敘說〕)。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拔本塞源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