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版畫 - 教育百科
ˇ
ˋ
  • 漢語拼音 bǎn huà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ǎn huà
解釋:
  1. 在銅版、鋅版、木版、石版等版面上以雕刻或腐蝕技法繪雕形象,再塗上油墨或水性顏料,以紙或布拓印出來的圖畫。
    【例】這張版畫表現出農家豐收的景象。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版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ǎn huà
解釋:
用鏤刻或腐蝕的方法,在銅版、鋅版、木版、石版等版面上雕刻或腐蝕,再塗上油墨或水性顏料,以紙或布拓印出來的圖畫。有孔版畫、凸版畫、凹版畫及平版畫等四種基本類型。也作「板畫」。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版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rint
作者: 郭禎祥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版畫是用版來當媒介物所製作出來的繪畫,有「複數性」,且是「間接藝術」,不是那種直接描畫所得的結果。一般而言,版畫可分成凸版、凹版、平版、孔版幾種形式。凸版是指製版過程中,將不需要部分剔除,印製出凸出部分設計的版畫;凹版製版時,是將欲表現的形象做成深淺不同的凹陷,並將油墨擠壓進凹陷部,拭淨殘留在平面部分的多餘顏料,然後印製出來的版畫;平版則不做凹凸面,而是平面的版,利用水、油不容的原理,使僅描繪部可沾上油墨,然後印製而成的版種;孔版是利用堅牢的平面版,控割孔穴,使顏料油墨透過這模版孔穴而印刷於平面素材上,如紙、布、金屬、壓克力等板面的版畫。
  這幾個版種,各有其獨特表現特性與效果,若是以材質來分類,凸版可以包括木版畫、橡膠版畫、紙版畫、實物版畫;凹版則以金屬板為主,包括銅、鋅、合金等;孔版則包括紙孔版畫和絹印版畫;平版有石版畫和已加工的金屬版畫等。但是,創作者有時為了達成某些想要的效果,也將其中兩種或數種不同版類在同一作品上使用,這種手法,稱為拼用版。
  另外是版畫的「複數性」的問題,版畫的製作過程有所謂的「試版」,也就是版畫從開始醞釀一直到作品成形,其中無數次的實驗,到最後嚐試決定性作品時的產物,稱為「試版」。然後藝術家決定一整套版的數量,完成後原版必須銷毀,才不會被無限制地印製。
  另外有一種不屬於正軌版畫的創作方式,是利用偶然的印製效果製作出的單張創作,這種方式沒有複製性及間接性,一般稱之為「單刷版畫」。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版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作者: 吳哲夫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唐代發明雕版印刷術,雕版印刷除以文字為主要對象外,也有以繪畫上版,雕鐫後再施印於紙張上,做為書中插圖或其他各種特殊用途如年畫裝飾畫等,這種手工木刻印刷的圖繪成品,前人有繪刻、繪圖、繡相、出相等不同名稱,近人則統稱之為版畫。自唐迄今,我國版畫已有千餘年的發展歷史,唐及五代是版畫的萌芽與成長時期,兩宋步履其後,繼續發展,為版畫的興盛時期,亦為版畫奠下良好的基礎。元、明時代,由於通俗文學的興起,附圖書刊大行其道,版畫呈現一片好景,不僅繪畫名家參與製作,提升了繪畫的品質,同時版畫也從單色印刷,進入到套色、餖版、拱花等彩色印刷技巧的使用,作品琳瑯滿目又色彩繽紛,明代可稱為版畫史上的黃金時期,清季以後,版畫製作雖未曾止息,但無論是繪、刻、印等方面,均不見突破明代既有的成就。綜觀古代版畫作品,量豐質高,既為國人藝術創作能力留下了有力的實物見證,也為古代歷史文獻及先民生活情況,提供了珍貴的旁參資料。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版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臺灣台語 版畫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