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是 - 教育百科
ˋ
  • 部首 ㄖˋ
  • 部首外筆畫 5
  • 總筆畫 9
  • 漢語拼音 shì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ㄩㄥˋㄗㄨㄛˋㄉㄨㄥˋㄘˊㄅㄧㄠˇㄕˋㄎㄣˇㄉㄧㄥˋ˙ㄉㄜㄧˋ˙ㄙㄖㄨˊ:「ㄊㄚㄕˋㄋㄢˊㄖㄣˊ」、「ㄉㄧˋㄕㄤˋㄉㄡㄕˋㄕㄨㄟˇ」。
  2. ㄅㄧㄠˇㄐㄧㄚㄑㄧㄤˊㄩˇㄑㄧˋㄖㄨˊ:「ㄕˋㄕㄟˊㄊㄡ˙ㄉㄜ?」
  3. ㄉㄨㄟˋㄓㄥˋㄑㄩㄝˋㄩˇㄈㄟㄒㄧㄤㄉㄨㄟˋㄖㄨˊ:「ㄕˋㄈㄟㄏㄟㄅㄞˊ」、「ㄐㄧㄈㄟㄔㄥˊㄕˋ」、「ㄕˊㄕˋㄑㄧㄡˊㄕˋ」。
  4. ㄉㄚㄧㄥˋㄘˊㄖㄨˊ:「ㄕˋㄨㄛˇㄓㄜˋㄐㄧㄡˋㄑㄩˋ。」、「ㄕˋㄨㄛˇㄇㄚˇㄕㄤˋㄐㄧㄡˋㄌㄞˊ。」
  5. ㄗㄢˋㄊㄨㄥˊㄖㄨˊ:「ㄕˋㄍㄨˇㄈㄟㄐㄧㄣ」、「ㄕㄣㄕˋㄑㄧˊㄧㄢˊ」。
  6. ㄕˋㄑㄧㄥˊㄖㄨˊ:「ㄍㄨㄛˊㄕˋ」。
  7. ㄓˇㄕˋㄉㄞˋㄇㄧㄥˊㄘˊㄉㄥˇㄩˊㄓㄜˋ」、「ㄘˇ」。ㄖㄨˊ:「ㄕˋㄖˋ」、「ㄕˋㄎㄜˇㄖㄣˇㄕㄨˊㄅㄨˋㄎㄜˇㄖㄣˇ?」
  8. ㄩㄥˋㄗㄞˋㄐㄩˋㄓㄨㄥ使ㄕˇㄅㄧㄣㄩˇㄊㄧˊㄑㄧㄢˊㄖㄨˊ:「ㄨㄟˊㄇㄧㄥˋㄕˋㄘㄨㄥˊ」、「ㄨㄟˊㄌㄧˋㄕˋㄊㄨ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是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ì
解釋:
  1. 對的、正確的。與「非」相對。
    【例】自以為是、積非成是、莫衷一是
  2. 贊同。
    【例】是古非今、深是其言
  3. 策略、事情。
    【例】國是
  4. 表示肯定判斷或解釋事物。
    【例】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
  5. 表示存在事實或說明狀況。
    【例】滿身是汗、全身是傷
  6. 表示剛好、恰當。
    【例】這陣雨下得正是時候。
  7. 表示概括。
    【例】是朋友都會互相關懷。
  8. 表示列舉事物的區隔。
    【例】鴨是鴨,鵝是鵝,別弄混了。
  9. 用於強調語句。
    【例】是誰說可以走的?
  10. 用於疑問問句。
    【例】你是走路,還是搭車?
  11. 置於複句的前句,表示語義轉折,相當於「雖然」。
    【例】東西好是好,終究貴了些。
  12. 指示代詞。這。
    【例】出差回來是日,他就寫好報告並上呈長官。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ì
解釋:
[名]
1.對、正確。如:「自以為是」、「積非成是」。
2.事情。如:「國是」。
3.姓。如唐代有是光。
[動]
1.贊成、稱讚。如:「是古非今」、「深是其言」。
2.表示肯定判斷的話。如:「我是學生」、「他是外國人」、「老人與海的作者是海明威。」
3.表示存在的事實。如:「全身是傷」、「滿身是汗」。
4.對命令的應答之詞。如:「是,我這就去。」、「是,我馬上就來。」
[形]
這。指示形容詞。如:「是人」、「是日」。《論語.學而》:「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
[代]
此。指示代名詞。《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
[連]
於是,表示前後相關。《書經.禹貢》:「桑土既蠶,是降丘宅土。」《管子.心術下》:「心安是國安也;心治是國治也。」
[助]
用於句中,使賓語提前。如:「惟命是從」、「惟利是圖」、「惟你是問」。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表示肯定判斷語,用來說明主詞,一般後面跟著名詞。
  2. [[動] ] 表示答應,常單用。
  3. [[動] ] ~是~,(毋過)……。「是」的前後用同一形容詞或動詞,含有「雖然」的意思,但下半句常用「不過」表示轉折或妥協。
  4. [[動] ] 凡是……。用在名詞前。
  5. 加在詞尾,表示動作的進行狀態或表現一種情狀。
  6. [[動] ] 表示存在。
  7. 用於附加問句。
  8. [[動] ] 用於正反問句。
  9. [[動] ] 遲疑時用來填補空檔。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直。《說文解字.是部》:「是,直也。」唐.裴迪〈宮槐陌〉詩:「門前宮槐陌,是向欹湖道。」

2. 對、正確、與「非」相對。如:「自以為是」、「積非成是」。《淮南子.脩務》:「窮道本末,究事之情,立是廢非,明示後人。」晉.陶淵明〈歸去來辭〉:「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3. 肯定、稱讚。如:「深是其言」。《荀子.非十二子》:「不法先王,不是禮義。」《漢書.卷九.元帝紀》:「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

4. 事情。《大宋宣和遺事.元集》:「先帝繼之,兩遭簾帷變更,國是未定。」

5. 匡正、訂定。《後漢書.卷五.孝安帝紀》:「校定東觀五經、諸子、傳記、百家蓺術,整齊脫誤,是正文字。」

6. 表肯定判斷之詞:

⑴ 表解釋或分類。如:「他是學生」、「老人與海的作者是海明威。」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水滸傳》第六回:「智深笑道:『原來是史大郎。』」

⑵ 表存在。如:「全身是傷」、「滿身是汗」唐.崔顥〈黃鶴樓〉詩:「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水滸傳》第六六回:「李成渾身是血,且走且戰,護著梁中書,衝路而去。」

7. 這、此。指示代詞。如:「是人」、「是日」、「如是」。《論語.學而》:「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

8. 連詞。相當於「於是」,表示前後相關。《書經.禹貢》:「桑土既蠶,是降丘宅土。」《管子.心術下》:「心安是國安也;心治是國治也。」

9. 助詞。用於句中,使賓語提前。如:「惟命是從」、「惟利是圖」、「惟你是問」。《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君命無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惡,唯力是視。」

10. 對命令應答之詞。如:「是,我這就去。」、「是,我馬上就來。」

11. 姓。如唐代有是光。

注音: ㄕ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是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