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 |
解釋:
供燃燒用的小木枯枝。如:「柴火」、「木柴」、「打柴」、「薪柴」。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柴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chái |
解釋: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zhài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柴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chái |
解釋:
[名] 1.供燃燒用的小木枯枝。如:「柴火」、「木柴」。《禮記.月令》:「乃命四監,收秩薪柴,以共郊廟及百祀之薪燎。」 2.姓。如漢代有柴武。 [動] 1.燒柴祭天。《禮記.大傳》:「柴于上帝。」唐.孔穎達.正義:「謂燔柴以告天。」 2.保護、以柴塞護。《淮南子.道應》:「柴箕子之門。」 [形] 1.用柴做成的。如:「柴門」。唐.王維〈送別〉詩:「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2.乾瘦。如:「這隻雞太柴了。」 3.參見「柴心兒」條。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zhài |
解釋:
[名] 以竹或樹枝編成的柵欄。通「寨」。如唐朝王維有〈鹿柴〉一詩。《三國志.卷五五.吳書.甘寧傳》:「羽聞之,住不渡,而結柴營。」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柴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
tshâ
|
解釋:
|
|
音讀: | Tshâ |
解釋: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柴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ㄔㄞˊ 1.小木枯枝。如:「柴火」、「柴扉」。《說文解字.木部》:「柴,小木散材。」《禮記.月令》:「乃命四監收秩薪柴,以共郊廟及百祀之薪燎。」《三國演義》第三七回:「玄德來到莊前,下馬親叩柴門,一童出問。」 2.燒柴祭天。《爾雅.釋天》:「祭天曰燔柴,祭地曰瘞薶。」《禮記.大傳》:「柴於上帝。」唐.孔穎達.正義:「謂燔柴以告天。」《封神演義》第九八回:「江山依舊承柴望,社稷重新樂裸將。」 3.乾瘦。南朝宋.鮑照〈謝隨恩被原疏〉:「即欲顛沛,拜恩下庭,但臣病久柴羸,不堪冒涉。」《北史.卷八五.節義傳.陳孝意傳》:「在郡菜食齋居,朝夕哀臨,每一發聲,未嘗不絕倒。柴毀骨立,見者哀之。」 4.姓。如漢代有柴武。 ㈡ㄓㄞˋ 1.編木圍護。《淮南子.道應》:「柴箕子之門。」漢.高誘.注:「柴護之也。」 2.以竹或樹枝編成,用於防禦之柵欄。用同「寨」。《集韻.去聲.夬韻》:「柴,籬落也。」《三國志.卷五五.吳書.程黃韓蔣周陳董甘淩徐潘丁傳.甘寧》:「羽聞之,住不渡,而結柴營。」 |
|
注音: | ㈠ㄔㄞˊ ㈡ㄓㄞˋ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柴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