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生活與倫理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鄧毓浩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教育部為加強兒童生活教育,依據先總統蔣中正先生於民國五十七年(1968)四月手訂:「對國民小學生活與倫理、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課程之指示」,於同年訂頒〔國民小學暫行課程標準〕時,將「公民與道德」改為「生活與倫理」,包括「基本道德」與「生活規範」兩部分(公民知識部分畫入國民中學,以貫徹九年一貫的精神,衛生習慣部分,已畫歸新增之「健康教育科」),以培養國民的基本習慣、態度和品德。六十四年教育部復修訂〔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其學科目標訂為:
1.總目標:(1)指導兒童學習起居規律,社交禮儀及日常生活必須之優良習慣,以奠定良好行為之基礎;(2)培養兒童孝親敬長,善友樂群及待人接物必須之正當態度,以發揚民族固有之美德;(3)發展兒童倫理觀念,善良品格及健全國民必須之高尚情操,以激發愛國反共之精神;(4)指導兒童培養習慣,建立觀念,充實知能,改善行為,變化氣質,以育成堂堂正正之國民。2.分段目標:(1)一二三年級目標:指導兒童在日常生活中,遵守各項生活規範,養成優良的習慣和良好的行為;培養兒童在生活環境內,實踐各項基本道德,養成合理的觀念和善良的品格。(2)四五六年級目標:繼續指導兒童實踐各項生活規範,發展正確觀念,高尚情操,使能在修身、為學、待人、接物各方面,表現出正當的行為和民主的風度;繼續培養兒童實踐各項基本道德,加強倫理觀念,愛國精神,使知立身、處世、自強、愛國,成為中華民國優秀國民。依照課程標準之規定,生活與倫理包括生活規範與基本道德兩部分,彼此關係密切,應互相配合。實施方式採中心德目訓練方式進行,除在每週規定之教學時間指導外,日常生活中更應加強習慣、態度、理想及行為等之培養。課程主要內容為四維、八德及新生活運動綱要等項,共分為孝順、友愛、禮節、勤學、合作、守法、勇敢、公德、愛國、信實、睦鄰、節儉、負責、知恥、寬恕、有恆、正義、和平等十八個德目;按照兒童實行需要,就個人、家庭、社會、國家、世界等範圍及時令節日之程序編訂之。上列十八個德目,在一學年中實施,上下學期分別實施九個德目。每一個德目指導時間為兩週,九個德目共需時十八週,最後兩週則為總復習與檢討時間。  民國八十二年(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再次修訂,此科已更名為「道德與健康」,名稱雖然變動,但基本精神仍維持一致。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生活與倫理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