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變化氣質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賈馥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學以變化氣質」久為教育中習用的成語,甚至成為一項教條;語出張載(橫渠)〔張載集‧理窟、學大原上〕說:「學者先須變化氣質;變化氣質與虛心相表裡。」(依〔宋元學案〕)「氣質」二字有不同的解釋,就張載所說的氣質,是誠於中者形於外,可見可感,卻與面貌美醜無關,很難具體指實的一種外在表現;以虛心來說,可能近似「謙和」。張載又在〔理窟、氣質第五〕說:「變化氣質,孟子曰:居移氣,養移體,況居天下之大(孟子中「大」字為「廣」,參見「居移氣養移體」)居者乎!居仁由義,自然心和而體正,更要約時,但拂去舊日所為,使動作皆中禮,則氣質自然全好。」是說所謂「大居」指的是「養心養氣」,以禮為行動原則,所表現的必然和普通人有別。根據禮的精神,是以「敬」為主;禮在學養方面,有由外而內的功能,即是外在行為規範,可以內在化而改變性情,成為自然,再表現到外在,便成了一種明顯的氣質。張載於上文後接著說:「禮曰:心大體胖,心既弘大,則自然舒大而樂也。」這就是由內在寬闊表現於外在和樂從容的氣象。又接著說:「若心但能弘大,不謹敬則不立;若但能謹敬,而心不弘大,則入於隘。須寬而敬。大抵有諸中者必形諸外;故君子心和則氣和,心正則氣正。其始也,固亦須矜持,古之為冠者以垂其首,為履以重其足,至於盤于几杖為銘,皆所以慎戒之」這是說氣質表現的和樂從容,還要根據內心「謹敬」,可說是寬舒從容之中,絕無輕忽放肆的成分,謹敬而不拘束造作,兩者調和,才能「自然全好」。
  張載又說:「人之氣質美惡與貴賤夭壽之理,皆是所受定分,如氣質惡者學即能移。今人所以多為氣所使而不得為賢者,蓋為不知學。古之人在鄉閭中,其師長朋友日相教訓,則自然賢者多,但學至於成性,則氣無由勝。」此處「氣質」,指天生性情,屬於心理持質。天生氣質不美者,由後天學習也可改變。學習的效果本就表現於言語行動中,遺傳有決定氣質的先天作用,環境或學習也有改變氣質的功能,環境改變主要的在於學,揆諸事實,這樣的例證不勝枚舉。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變化氣質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