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八德 - 教育百科
ˊ
bā dé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ā dé
解釋:
  1. 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種美德。
    【例】四維八德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八德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ā dé
解釋:
1.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種固有的美德。
2.地名。隸屬於桃園市。清朝時稱為「八塊厝」,後改稱為「八塊」,民國二十五年改名為「八德」。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八德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程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八德」一般係指「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而言;孫中山先生在民族主義演講中提出:「講到中國固有道德,中國人至今不能忘記的,首是忠孝,次是仁愛,其次是信義,其次是和平。這些舊道德,中國人至今還是常講的。但是現在……一般醉心新文化的人,便排斥舊道德,以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舊道德。不知道我們固有的東西,如果是好的,當然是要保存,不好的才可以放棄。」又說「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是我們立國之本,這些倫理道德,至今日仍有其充分存在的真理價值,不僅要保存,而且要實踐。」
  八德之中的「忠」字,一般錯誤的理解,以為是君主時代的奴才道德,現在時代已變,不要君主了,因此「忠」字也可以不要了;孫中山先生認為這種理解是錯誤的,在民主時代「忠」字更有必要,為國家民族效忠,為四萬萬同胞效忠,為本身所應盡的責任效忠,其意義不是更高尚嗎?
  關於孝,孫中山先生說:「講到『孝』字,我們中國尤為特長,尤其比各國進步得多。〔孝經〕所講『孝』字,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至。現在世界中最文明的國家講到『孝』,還沒有像中國講到這麼完全,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又說:「國民在民國之中,要能夠把『忠』、『孝』二字講到極點,國家便自然可以強盛。」
  其次講到仁愛,孫中山先生說:「仁愛也是中國的好道德;古時最講『愛』字的莫過於墨子,墨子所謂的『兼愛』,與耶穌所講的『博愛』,是一樣的。古時在政治一方面 ,所講『愛』的道德,有所謂『愛民如子』,有所謂『仁民愛物』,無論對於甚麼事,都是用『愛』字去包括。」
  至於信義,孫中山先生則說:「講到信義,中國古時對於鄰國和對於朋友,都是講信義的。就『信』字一方面的道德講,中國人實在比外國人好得多,在什麼地方可以看得出來呢?於商業交易上,便可以看出來,中國人交易,沒有什麼契約,只要彼此口頭上說一句話,便有很大的信用。……所以外國人在中國內地做生意很久的人,常讚美中國人,說中國人講一句話,比外國人立了合同,還要守信用得多。」而關於義,他指出:「至於講到『義』字,中國人在很強盛的時代,也沒有完全去滅人家,比方從前的高麗,名義上是中國的藩屬,實在是一個獨立國家,就是在二十年以前,高麗還是獨立,到了近來一、二十年,高麗才失去了自由。……中國強了幾千年而高麗猶在,日本強了不過二十年,便把高麗滅了,由此可見日本的信義,不如中國。中國所講的信義,比外國要進步得多。」
  最後談到和平,孫中山先生說:「中國更有一種極好的道德,便是『和平』,現在世界上的國家和民族,只有中國是講『和平』,外國都是講戰爭,主張帝國主義去滅人的國家。……外國人講和平,是出於勉強而然,不是出於一般國民的天性;中國人幾千年酷愛和平,都是出於天性。論到個人,便重謙讓,論到政治,便『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和外國人便有大大的不同。」
  綜結起來,孫中山先生說:「所以中國從前的忠孝仁愛信義種種的舊道德,固然是駕乎外國人,說到和平的道德,更是駕乎外國人。這種特別的好道德,便是我們民族的精神,我們以後對於這種精神,不但是要保存,並且還要發揚光大,然後我們民族的地位,才可以恢復。」
  後來蔣中正先生在〔革命軍人的哲學提要〕一文中指出;「我們國家的靈魂,當然是國父的三民主義。三民主義的基本精神,就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德,而實行八德的途徑,就是要實踐『禮義廉恥』的四維。」因為「禮義廉恥」四字,比較更切近,更具體,更能針砭時弊,振奮人心,蔣中正先生特別以「四維」作為實踐「八德」的途徑。因為凡是一個能真正做到「明禮義,知廉恥」的人,沒有一個不是服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的人,所以蔣中正先生把二者的關係提示出來,指出二者是互相買通、相輔相成的。
  「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德,後來由孫中山先生定為國訓;民國二十八年(1939)三月十二日,蔣中正先生在第三次全國教育會議上,又將「禮義廉恥」定為全國各級學校共通的校訓,同時又將原有的〔黨員守則〕,改為〔青年守則〕。
  〔青年守則〕共十二條,其實就是四維八德的綜合體,是統攝中國固有道德精神的守則,前五條講八德,第六至九條講四維,十條以下講「智仁勇」三達德,並以「恆」字貫徹守則全部,以為青年自立立人、自救救人、共信共行之守則。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八德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