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濟大學(大陸地區) - 教育百科
同 | |
濟 | |
大 | |
學 | |
( | |
大 | |
陸 | |
地 | |
區 | |
)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林正範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同濟大學是一所以工科為主,兼有理、管、文學科的多科性大學,一九六○年確定為國家級重點大學。隸屬國家教育委員會。校址在上海市四平路一二三九號,占地一千二百餘畝,校舍建築面積四十餘萬平方公尺。 同濟大學的前身是清光緒三十四年(1907)由德國醫生寶隆創辦的德文醫學堂,民國元年(1912)改同濟醫工學堂,六年(1917)由華人校董會接辦並改名同濟醫工專門學校。十六年(1927)改國立同濟大學。至二十六年(1937)成為有醫、工、理三院的綜合性大學。同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學校南遷,先後歷經浙江、江西、湖南、廣西、雲南等省,並曾繞道越南,於二十九年(1940)在四川定址。三十五年(1946)五月遷回上海,三十七年(1948)學校設醫、工、理、法、文五個學院,校總部在四川北路一百九十一號。三十八年(1949)文、法兩院畫出(併入復旦大學),一九五○年醫學院獨立建校,一九五一年理學院部分系調出,原大夏大學、光華大學兩校土木系併入。一九五二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期間,理學院大部分及工學院的電機、機械、造船三系及土木系水利組調出,交通大學、大同大學、之江大學、聖約翰大學等九所院校的土木建築系(科、組)併入。一九五四年,學校曾屬城市建設部和建築工程部雙重領導,一九五八年改屬建築工程部領導,一九六六年歸屬高等教育部。一九七九年學校恢復與聯邦德國的聯繫,並在部分專業的教學中以德語為第一外語。 一九九二至一九九三學年度,學校設有研究生院、建築工程城市規劃學院、經濟管理學院、結構工程學院、機械學院、環境工程學院、函授與繼續教育學院,共有二十四個系,其中較著名的系有橋梁工程系、地下建築與工程系、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系、環境工程系、熱能工程系、城市規劃系、建築系等。城市規劃與設計、建築設計、建築歷史與現代建築理論、結構工程、地震工程與防護工程、岩土工程、道路工程、環境工程、市政工程、熱能工程、海洋地質學、聲學等十八個學科(專業)可授予博士學位,五十三個學科(專業)可授予碩士學位。設有海洋科學、建築學、土木水利、鐵道、公路水運共四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較有影響的學科是城市規劃與設計、岩土工程、結構工程、無機非金屬材料。學校設有結構理論、工程結構、岩土工程、城市規劃與建築理論、道路與交通工程、海洋工程與地質、環境保護科學技術、聲學、環衛機械等二十九個研究所,並有生物醫學工程、地下空間、計算機輔助設計、花粉應用、風景旅遊等五個跨學科的綜合研究中心。較重要的實驗室有土木工程防災研究實驗室、混凝土材料研究實驗室、汙染控制與資源化研究實驗室等。學校有各類學生一萬五千多人,其中本專科學生八千三百多人,研究生一千一百多人;有教師二千三百餘人,其中教授、副教授九百餘人;有博士生導師三十五人(1989年)。 學校圖書館藏書一百五十萬冊(1989年),中外文期刊五千五百多種(1989年)。設有同濟大學出版社。學校主要定期出版物有〔同濟大學學報〕、〔時代建築〕、〔結構工程師〕、〔城市規劃匯刊〕、〔聲學技術〕、〔上海力學〕等。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同濟大學(大陸地區)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