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禮類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周彥文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禮類為歷代書目「經部」中的一個類別。收錄和三禮有關的書籍,並兼收後代各種禮書。
  禮或禮經原專指〔儀禮〕而言,其後,禮的意義擴大,變成三禮的簡稱。所謂三禮,指〔儀禮〕、〔禮記〕、和原名〔周官〕的〔周禮〕。
  從〔七略〕開始,禮類中所錄就包括了三禮,除此之外,還包括了漢代當時的禮書,如〔曲臺后倉〕9篇、〔封禪議對〕19篇、〔漢封禪群祀〕36篇等。
  劉歆創下這種先秦三禮和後世禮書兼容並蓄的義例以後,禮類就不專指三禮而言,所以班固在編〔漢書藝文志〕的時候,就把〔軍禮司馬法〕也從兵書略中移出,改隸禮類,以符合各種禮書皆併置禮類的體例。
  首先對這項義例產生疑義的是宋代的鄭樵,他在〔通志.藝文略〕中,雖然也設了一個經類,但是卻不包括禮書,禮書是獨立成一大類,與經類平行的。儘管鄭樵仍是把三禮之書和後世禮書合併著錄,但是他已表達了禮當獨立於經之外的觀念。余嘉錫〔目錄學發微〕第十章即說:「其出禮、樂於經者,以其中儀注、俗樂之書不可雜於經也」。
  到了明代,屬於經的三禮和後世禮書不可相廁的觀念日益明晰,正統6年(1436)官修的〔文淵閣書目〕,就分別建立了周禮類、儀禮類、禮記類,和禮書類。所謂禮書類,收錄的就是後代禮制諸籍。由於這部書目不是依四分法分類的,所以沒有隸不隸屬於經的問題,但是它對三禮和後世禮書不可混為一談的主張是十分明確的。
  繼承這個觀念的是明末祁承燁的〔澹生堂藏書目錄〕,他把後世禮書和樂書合併,設禮樂類,並且視之為史料,隸於史部。清初黃虞稷編〔千頃堂書目〕時,也沿襲這個觀念,在三禮類外另設禮樂類,不過黃氏又把它移回經部之中。
  乾隆時官修〔四庫全書〕,又把這個紛爭歸於統一。〔四庫全書總目〕在經部禮類下分成六個子目:周禮、儀禮、禮記、三禮總義、通禮、雜禮書,並附錄大戴禮記,從此三禮類諸籍和後世禮書又併在同一類中。不過在「雜禮書之屬」內又另有一項分別,即〔四庫全書總目〕將朝廷制作的儀注,因「事關國典」,所以隸入史部政書類中;私人修撰的儀注,因「無可附麗」,所以特設雜禮書一目以收錄之。(見〔四庫全書總目〕禮類雜禮書之屬卷末案語)這個分別,是其他書目所沒有的。故凡分別論三禮的經文、經義,或綜合討論,以及依經義討論歷代的禮儀制度、與私家的儀注之書皆收入禮類。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禮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