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空間指引(空間導向)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pace Orientation
作者: 張惠博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空間指引(或導向),是動物(包括人)判斷個人身體與地面或環境景物間的相對位置、相對運動狀態與相對高度,藉由空間表徵(spatial representation)來呈現。對動物的研究通常以動物的空間行為(spatial behaviors)如透視觀察、指出方位、心智旋轉等,來推論其空間表徵,此能力是受動物的大腦結構中的空間認知能力影響。
  人們獲得空間知識主要是藉由廣泛的經驗,如研究地圖、飛行、看照片、讀或聽方位描述等等,其中大致會由詳細觀看獲得環境中特定位置表徵的訊息,而位置的再認知需要精確的地標知識。此外,兩地點之間的空間關係、環境中位置間的配置關係、心智模擬方式操弄空間關係等等,都是建立個人空間指引能力之知識。
  空間指引是動物的空間知覺(space perception)中相當重要的部分。空間知覺是動物意識到自身與周圍事物相對位置的過程,主要涉及空間取向知覺以及對事物的深度、形狀、大小、運動、顏色及其相互關係的知覺。知覺近處物體的距離時,往往以人自身為參照點,然後通過觸覺以及與之緊密聯繫的動覺(關於身體運動的感覺)線索,將自身與環境區分開來,從而決定方位。若是在漆黑的環境中個體的空間取向主要靠前庭刺激。雖然,視覺、聽覺與嗅覺都是一種距離感覺,但距離感與立體感主要是憑藉視覺系統,所以視覺在空間知覺占主導地位。假如在一定時間內,所有的感覺訊息都被真實的知覺,那麼周圍大量的訊息勢必擾亂知覺者的人,以致他們不能適當的定位。事實上,周圍環境所有的訊息,只在它們與人的目標、需求,以及生理狀況有關的時候,才被人知覺。但有些人在利用知覺空間來定位時有其障礙,無法正確的判斷相對位置與空間定位,稱為空間取向障礙(spatial disorientation),這常可見於飛機駕駛員與潛水人員,所以對於飛機駕駛員的挑選與訓練非常注重空間導向的能力。空間知覺在人類的社會生活和自然科學發展中,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關注,候鳥的遷徙、鳥獸的占域行為都依賴它們的空間知覺,人由於階級、集團、職業的不同,居住在相互間有一定距離的區域,如大城市中不同種族的人各自聚居。空間知覺是從十九世紀後半期才迅速發展,尤其在航空與太空飛行方面。
  人類和其他動物都使用不同空間導向的策略來定位,因各種物種都是用不同的生理機制與感覺機制來執行空間行為與空間表徵的,所以空間行為發展的研究是探討其行為的生理基礎與神經和生理成長如何相關。不僅物種不同,在空間行為的表現不同,即使相同的物種但文化不同,其空間行為的表徵亦是不同,同時空間認知亦可能不同的,空間認知過程與空間認知表徵是深受文化背景影響。所以,物種基於生理條件與文化限制,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調適其空間行為。探討生態與環境對空間行為的發展影響,是最近在研究空間表徵與空間行為頗受重視的一個方向。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空間指引(空間導向)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