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風箏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fàng fēng zhēng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放風箏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fàng fēng zhēng |
解釋:
利用風力讓紙鳶在空中飛動。如:「每到了春天,孩子們總愛三五成群在空地上放風箏。」《紅樓夢》第七○回:「這裡小丫頭們聽見放風箏,巴不得一聲兒,七手八腳,都忙著拿出個美人風箏來。」也稱為「放紙鳶」。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放風箏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Kite-Flying |
作者: | 陳耀宏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放風箏是中國民俗體育活動之一,相傳楚漢相爭之時,漢營韓信利用裝有竹哨的大型風箏在夜間放入空中,使它發出聲響,並配合士兵高唱楚國歌謠,形成四面楚歌,癱瘓敵人軍心,而獲致決定性的勝利。風箏原名紙鳶,〔詢芻錄〕中記載著紙鳶又名風鳶,五代時李鄴在鳶首以竹為笛,施放空中時經風吹過便產生如箏鳴的聲響,因此又叫風箏。又明〔帝京景物略〕中曾載有楊柳青、放風箏的情形,足見這種戶外運動是適合在柳樹青綠的春、夏之際進行。 風箏的製作用竹篾為骨架,再糊以色紙、棉紙或尼龍、玻璃紙等,也有用麥桿、草紙或塑膠材料製成,取材方式因地置宜。風箏的外觀依體型可分為平面或立體;大型、中型或小型。按其形象有歷史人物、神仙童話、昆蟲、飛禽、水族、走獸、五毒、吉祥物及其他類之別。就數量作畫分有單一、雙數及多數。另外受風面又有硬面和軟面之別。施放時使用的必要工具是線,線的材料可用絲、綿、麻或尼龍線。此外捲線器或線輪可用來協助線的收放,亦是重要工具之一。 放風箏時首先需選擇空曠的地點,尤其需遠離電線或機場。風是飛行的力量來源,最適合的風力約在二到三級之間。當測好風向之後,將風箏逆風舉起使它上升,然後緩緩放線,讓它隨風而上。若是長型風箏,必須先將各節順序整理好,再由尾巴一節節放上天空。飛起後如有下降情形,可迅速收線直到飛行穩定為止,若風力增加致風箏傾斜或往一邊栽落,此時可放線或往順風方向跑數步。 放風箏已有制定比賽規則,依照項目分為飛高組和製作技術組。其中飛高組評分以高度占百分之七十、製造技術百分之三十。製作技術組則製造技術百分之五十、表演百分之二十、升高百分之三十。依風箏的種類又分為普通風箏類和長型風箏類兩種。前者大小在五尺以上為甲類、三至五尺為乙類,三尺以下為丙類。後者以三十節以上為甲類,三十節以下為乙類。此外私下之間也有相互鋸斷對方風箏線的戎紙鷂玩法。至於在線上掛紙條或小型紙燈籠,使這些附加物延線而上的玩法也非常普遍。 放風箏除了施放時需要技巧外,在外形的製作上更具有創造性,是古代流傳下來兼具藝術價值與啟發創意的正常休閒運動。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放風箏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