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笛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笛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dí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笛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dí |
解釋:
[名] 1.樂器名,吹管樂器。古代屬八音的竹類樂器,多為橫吹。亦名為「篴」。今在考古中所發現用動物的獸骨,所製成的吹管樂器,直吹,也被稱為骨笛。現有木、竹、金屬、塑膠等不同材質。 2.噴氣發聲的發音器,其響聲尖銳。如:「警笛」、「汽笛」。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笛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Ti |
作者: | 郭玉茹 |
日期: | 2004年11月 |
出處: | 舞蹈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樂器名。中國傳統的吹孔氣鳴樂器,用於民間戲曲、曲藝和器樂的吹奏樂器,在春秋戰國末期已經出現,古字為「篴」,種類繁多,一般分為曲笛和梆笛。曲笛因伴奏「崑曲」等戲曲而得名,音色較柔和,長度約為六十厘米,梆笛以伴奏「梆子」類戲曲而得名,音色較曲笛剛健明亮,長度略短約為四十厘米。製笛的材料一般以竹子為主,有白竹、笛竹、苦竹、紫竹、湘妃竹、鳳眼竹、紅竹、玉屏竹等,另有特殊的製笛材料如玉、石、木、骨、玻璃、金屬、塑料等皆有記載。笛子的演奏方法以兩手橫持按孔(按音孔六、吹孔和膜孔各一),靠嘴、唇、舌控制氣息,主要的演奏法有控、氣變音、循環換氣、泛音、歷音、滑音、顫音、吐音、花舌、喉音等。在敦煌壁畫中出現數量最多,僅莫高窟統計,共繪有五百餘只,在古代及現代國樂隊中居重要領奏位置,亦經常出現獨奏、協奏等演奏形式。 |
|
參照: 《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笛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傳統民族樂器資料庫
客家吹管: 因為直吹,又稱直蕭,客家八音與絲竹樂中常用的樂器。與簫相同上方有一個吹孔,下方有一個膜孔,雖然直吹卻貼笛膜,膜孔下方有六個按音孔;音色亮麗,與短笛或梆笛一樣屬於高音類樂器,比一般曲笛高四度。 祭孔及雅樂竹匏土類: 笛為竹製,上開有吹孔與膜孔各一,按指孔有六,音色清脆,能吹兩個八度多的音。常見的有梆笛與曲笛。在西漢初期墓葬中即有六孔橫笛,在西漢以後,笛及流行於各地,為民間常用之樂器之一。相關資料請參考國樂之笛類說明。 |
|
資料來源: | 臺灣音樂館 傳統民族樂器資料庫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樂器名。竹製橫吹或直吹之樂器。上有風口一,膜孔一,出音孔六,調音孔二,共十孔,分梆笛、曲笛、套笛等多種。《說文解字.竹部》:「笛,七孔筩也。……羌笛三孔。」《三國演義》第三五回:「正行之間,見一牧童跨於牛背上,口吹短笛而來。」 2. 響聲尖銳之發音器。如:「警笛」、「汽笛」、「鳴笛示警」。 |
|
注音: | ㄉㄧˊ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笛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