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先修教育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ropädeutik
作者: 楊深坑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先修教育在日常用語中指的是在深入研究某一門學術之前的基礎教育或預備教育;就科學認識論觀點而言,指的是進入一門科學堂奧之前的預備研究。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在〔純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言中即以為就先修教育而言,邏輯只不過是一種科學的入門而已。事實上,早在古希臘的伯拉圖(Plato, 427~347 B.C.)就以為要進入哲學的最高學問──辯證學之前,應該有某些預備教育或先修科目的學習。
  先修教育一詞源於希臘文,其原文有「先行或先前之教育與教養兒童的藝術及技術之意」。柏拉圖所謂的先修教育不僅在於獲得一些有用的知識而已,更在於使青年的心靈接受陶冶,使其能不惑於現象,不迷於眾說紛紜的意見(doxa),以備能進一步獲得真知(episteme)。
  古希臘「圓通教育」(enkyklios paideia)的重要學科包括文法、修辭、辯證、幾何、天文、算術和音樂,這些學科不管從形式或實質來看均為預備高深研究之先修學科(propäideuma)。羅馬人將此七個學科視為自由人教育的基本科目。基督教早期視之為研修神學之預備科目。這七個科目結合亞里斯多德學說成為中世紀學者教育(Gelehrtenbildung)的基礎,直到啟蒙運動以後,強調實科的學習,才失去重要性。
  近代學術雖然不斷分化為各類專門科學,史萊爾瑪赫(F.D.E. Schleiermacher, 1768~1834)仍以為科學應統一於哲學,而高中學生亦應施以哲學的先修教育,俾使具備繼續研究之能力。新人文主義學者洪保德(Wilhelm Humboldt, 1767~1835)則以為高中的先修教育促使一個學生成熟而可以獨立自主的進行研究。
  隨著知識不斷的進展與各門學科不斷專精化的結果,哲學先修教育漸失其重要性。先修教育的科目遂逐漸由哲學轉為邏輯與科學方法之探究。一九七○年代德國中等教育後半段的教育改革,更提出了科學導向的教學原則,希望藉逐漸專精化與科際整合的課程,教導學生科學知識的概念架構,培養學生善於運用科學方法與技術以及堅忍不拔、繼續研究之科學精神與態度,以為進入高等教育機構之預備。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先修教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