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主義教育思潮 - 教育百科
國 | |
家 | |
主 | |
義 | |
教 | |
育 | |
思 | |
潮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蔡碧璉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國家主義教育思潮是清末民初在民族主義思潮下所興起的運動;尤其甲午戰後,列強侵略不斷,再加上五四後,自由主義、世界主義、共產主義及無政府主義等輸入,使原本就缺乏現代國家觀念的中國,想要追求國家獨立、國際地位平等都倍感困難。因而國家主義教育思想盛行,本於「國家」觀念,想要藉教育的努力,使國內各族人民都能愛國家,以追求國家獨立自強與國際地位平等。 國家主義教育發生原因,一是對於平民主義思潮過度的反動,二是因帝國主義者壓迫所激起。由於平民主義是以自由平等為原則,教育的原則是要發展個性與培養共性,養成適合團體的生活習慣,但不應因團體而箝制個性或犧牲個人的利益。但後來卻演變成只注意個性的發展,而忽視共性的培養,許多青年以放縱利己為自我表現的口實,不遵守紀律,不服從團體,甚至高倡世界主義,不愛自己的國家。流弊所及,完全以自我為主,不顧他人,所以民國成立十多年以來,國家仍無法統一,為矯正流弊,於是興起國家主義教育思潮。此外,歐戰初停的幾年,世界還有幾分和平的氣氛,時機緩和後,帝國主義者的面目又恢復,仍以強權為公理,壓迫弱小民族,當時中國名義上雖然戰勝,但被列強侵略與壓迫的情形,仍不勝枚舉,此時,中國民族主義的意識興起,大家覺得非團結國家力量不足以抵抗強權,於是提倡尚武精神,以求國家自衛,乃興起國家主義的教育思潮。 國家主義的教育思潮可分為現代的國家主義教育與相對的國家主義教育兩種。民國元年(1912)劉以鍾曾發表〔論民國教育宜採相對的國家主義〕一文,認為教育主義有形式與內容二方面,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是教育的內容上主義而非形式上主義。所謂形式上主義,是指教育與個人及社會國家的關係,是用來指示教育內容進行的方針。教育的形式主義又分為個人主義(包括世界的個人主義)與國家主義(包括相對的和絕對的);而他所主張的是相對的國家主義。相對的國家主義也就是調和的國家主義,是針對絕對的國家主義而言,介於個人主義與世界主義之間,強調不違背世界進化與不妨礙個性發展的二個原則。 至於現代的國家主義教育,是指陳啟天所說的新國家主義,主要是以「愛國思想」為主。它一方面要發展個人天賦才能,一方面又要培養服務社會、愛護國家的觀念,以備將來能成為現代的國民。對於國家主義及其教育能夠潛心研究而建立理論系統者,便以陳啟天為代表。他在民國十三年(1924)在上海與友人創辦〔醒獅週報〕,鼓吹國家主義,並於民國十五年彙編〔建國政策發端〕,闡明他的國家主義及其教育思想。他認為國家主義對於教育的基本理論有下列四項: 1.教育是一種國家主義,不是私人(或黨派)主權,不是地方主權,不是教會主權,更不是外國主權。 2.教育是一種國家事業,不是私人(或黨派)事業,不是地方事業,不是教會事業,更不是國際事業。 3.教育是一種國家工具,不是私人(或黨派)工具,不是地方工具,不是教會工具,更不是外國在本國殖民的工具。 4.教育是一種國家制度,不是私人(或黨派)制度,不是地方制度,不是教會制度,更不是國際制度。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