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教育智慧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ädagogische Takt
作者: 方永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教育智慧」一詞,係由德國教育學家赫爾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 1776~1841)所提出,用以聯結教育理論與實踐;赫爾巴特可說是最早注意教育理論與實踐間聯結的教育學者。
  理論與實踐的關係,一向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對於兩者間關係的討論,也常因對人類的理性及實在有不同的看法而產生極大的分歧。理論與實踐的問題,放到教育上來看時也極為重要,因為教育本就是一項無法離開實踐的人類活動;如何釐清教育實踐與理論間的關係,一直是許多教育學者與哲學家所孜孜研究的課題。
  自從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將人類的理性活動分為三種不同的表現形式:理論沈思、行為實踐與技藝製作後,人類的理論與實踐間便產生了一道難以彌補的鴻溝。雖然亞里斯多德提出了以「實用智慧」(phronesis)來溝通理論與實踐的差距,但亞里斯多德卻也同時否定了這種基於對情境認識來產生行為抉擇的「實用智慧」有獲得最高幸福的可能。
  到了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時,則企圖以揭露認知與實踐主體的理性功能及限制來解決理論與實踐間距離的問題;康德認為只有對「規範」的「理論性」認識,並不足以有益於具體實踐性問題的解決。為了達到實踐的目的,更需有一種敏銳的判斷力,所以康德提出了以「反省的判斷力」(die reflektierende Urteilskraft)來作為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聯結。
  康德的「反省的判斷力」的觀念,對於赫爾巴特的教育學影響甚大;赫爾巴特的「教育智慧」正是脫胎於康德的學說。赫爾巴特所講的圓熟的「教育智慧」是指在實踐中逐漸成長,而又受到教育理論指引的一種智慧,一方面可以為理論提供服務,導引教育本質在理論上的意義決定;另方面則可作為實踐的直接橋樑,藉由迅捷的判斷與決定,使具體的教育實踐能接近於教育理論中的理想。
  赫爾巴特的「教育智慧」的提出,在教育理論與實踐間關係的探討上具有開創性貢獻。因為教育學作為對教育實踐反省的學科而言,其研究的對象不是普效性的法則,而是教育過程中具體的、具有發展性的活生生個體,所以更應考慮到在教育實踐中的運用問題,而不只是死板地將「法則」應用在教育情境中。教育學本身不可能「規則化」,必須預留實踐者在整個「教育場」中開展其能力的可能,從康德的「反省判斷力」到赫爾巴特的「教育智慧」,都是這種拉近教育理論與實踐間距離的努力。
  雖然赫爾巴特提出的「教育智慧」有前述的貢獻,但是也有其限制之處;就是赫爾巴特將教育學建基在心理學與倫理學上,使教育學成為其他學科領域的應用科學,因而喪失了教育學與教育過程中的獨特面貌。赫爾巴特將教育學如此定位的結果,使得教育學在十九世紀末遭到實徵主義哲學的強有力挑戰。後來赫爾巴特所講的「教育智慧」,遂在精神科學教育學中轉變成一種強固的教育人格或成熟的教育文化,並以人格與文化來作為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聯繫。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