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統整科學教育(美國) - 教育百科
統 | |
整 | |
科 | |
學 | |
教 | |
育 | |
( | |
美 | |
國 | |
)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Unified Science Education (USA) |
作者: | 李田英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統整科學教育也稱統整科學教育聯盟(Federation for Unified Science Education, FUSE),為一九七○年代科學課程改革運動時的產物之一,由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的沙瓦特(Victer M. Showalter)及湯姆生(Babarra Thomson)二位教授共同主持,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資助經費。 該課程的理念為中、小學的科學不應分物理、化學、生物、地球科學等學門,而且每位老師應有能力針對他們學校的地區特性及學生的特質設計科學課程。 統整科學教育是以概念(concept)、過程(process)、現象(phenomenon)及問題(problem)為架構科學課程的主題。該課程的科學活動是以單元(unit)的型式呈現,若為十八週至三十六週的課程,則通常需有六至十二個單元。每一單元包括介紹性的模組(module),選擇性的模組及總結性的模組。其結構如下圖所示: 一個單元由介紹性的模組或科學活動開始,此時需全體學生參與,討論該單元的目標,全體學生的學習內容大致相同。之後,每個學生可就選擇性的模組中,選擇他自己要學習的模組。學生可獨自學習或數人一組,以小組的方式學習。這些選擇性的模組,不管學習活動的教材為何,但一定是要能達成單元的學習目標,例如,如果單元的目標為學習「變化」的科學概念,則選擇性的模組中,不管安排的是天氣的變化,物理的變化或化學上的變化,但學生一定要能經由這些不同科學內容的教學活動中,學會「變化」的概念。一個單元必須要有足夠且多樣化的模組,以供有能力的學生選用。通常一個單元有四至六個選擇性的模組,依學生之能力及興趣,由學生自己選擇。每個學生至少得學過二個以上的選擇性的模組,以幫助學生學習該單元的目標。最後全體學生再一起修習總結性的模組,分享他們在選擇性的模組裏的學習心得。之後施予測驗,以觀學生們的學習成效。 撰寫每一個單元時,均需有下列的項目;(1)單元的主題;(2)單元的理念;(3)單元目標;(4)單元內的模組;(5)學習者指導手冊;(6)單元的測驗;(7)學習者的回饋。 除了前述的課程特徵外,統整科學教育也強調教師發展他們自己的統整教材的能力。因此,統整科學課程(FUSE)並不像其他的科學課程,已設計好一套科學活動供學校師生使用。統整科學課程雖有「科學活動」的資料庫,該資料庫為依課程四大主題已發展好的科學活動,可供教師參考,但教師無法完全採用這些科學活動,必須針對其學生或地方上的特色加以修正。因此教師設計科學活動的能力是很重要的。統整科學教育辦過許多的研習會,以宣揚統整科學的理念並輔導教師自行設計其統整科學課程的能力。統整科學教育在一九七○年代末期,未獲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的繼續資助。所有資料也移至俄亥俄州哥倫布市內一所天主教的學院。 統整科學教育當時雖未獲普遍採用,但其理念不失為試圖統整(integrate)科學的一種作法。一九八○年代起盛行之以科學-技學-社會(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STS)之理念設計科學課程,此理念部分與統整科學教育相同。STS以問題為設計課程的主題,科學活動以模組的方式呈現及重視教師發展課程的能力均與統整科學雷同,不過STS未將模組分為介紹性模組,選擇性模組及總結性模組,且統整科學教育的架構課程的主題除問題外,尚有概念、過程及現象,此為二者不同處。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