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象腳鼓舞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Hsiang Chiao Ku Wu
作者: 劉金吾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傣族民間舞蹈。流傳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德宏、思茅、臨滄等各傣族聚居區。傣語叫《光里拉》、《光武杰》、《光拓》等,因形似象腳,現通稱《象腳鼓舞》。傣族每個村寨都有象腳鼓,而每個小伙子都會跳《象腳鼓舞》,三歲小孩就開始學跳,直至七、八十歲。相傳一千多年前,一位老人在河邊芒果樹下休息,風將芒果吹落水中,大的發出布的聲音,小的發出崩的聲音,回家後就模仿著做出了鼓來。又傳說一千多年前,當年領袖召麻粟杰數帶領四千人去來少猛尋找幸福,走到半路一個地方,有兩個老人對他們說:「不要去了,太遠了,我們三輩人都沒有去成」。他們就沒有去了,但那裡已可聽到來 少猛水果掉在水裡崩、崩之聲,大水打在石頭上棒、棒之聲,小水流淌擁、擁之聲,魚尾巴打水畢八、畢八之聲,及魚在水裡搶吃水果擦、擦之聲,就模仿著做出鼓、鋩、來。在節日、集會或勞動之暇,傣族小伙子們都會相邀在村邊大青樹下跳起《象腳鼓舞》。甚至農忙季節傣族停止一切娛樂活動的「關門節」期間,仍鼓聲不絕,甚至說:「打一槌鼓,穀子飽一截」。秧苗開始栽插和開始收割時,都要打著象腳鼓到田頭去。秋收後還要舉行賽鼓盛會。屆時,數十只象腳鼓匯集一起,優勝者得掛銀牌,並視為全村之驕傲。象腳鼓分大、中、小三種,大象腳鼓約長一百六十公分,舞蹈動作不多,但打法、鼓點豐富,有一指打、二指打、三指打、拳打、肘打、腳打、頭打等,多為一人表演或作舞蹈伴奏。流傳於瑞麗、孟定、西雙版納等地。中象腳鼓約長一百二十公分,用拳打,個別地區用槌打,左手加打弱拍,一拍打一下,以鼓音長短、音色好壞及鼓尾擺動大小為水平高低的標準。流傳於德宏、景谷、耿馬、 佟、西雙版納等地。小象腳鼓約長八十公分,舞步靈活跳躍,以二人鼓、賽鼓為特點,動作有退讓、進攻,最後以抓到對方帽子或包頭為勝。小象腳鼓為西雙版納所特有。象腳鼓也是傣族舞蹈的主要伴奏樂器,在為孔雀舞伴奏時,還有專門的鼓語,如鼓打「約筆洛、約筆洛、約筆約麗麗」時,即是說:「抬翅膀、抬翅膀、翅膀好好抬」,舞蹈者即做抬翅膀動作。無論那種象腳鼓,舞蹈或伴奏時,都必須有鋩、伴奏或參加一起舞蹈。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象腳鼓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