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描述性書目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descriptive bibliography
作者: 藍文欽
日期: 2012年10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描述性書目關心的是圖書的實質載體,而非它的智識內容。描述性書目對所著錄的每部書的實體特徵,均提供詳細充分的描述,希望書目使用者能藉這些關於圖書形式特徵的系統化描述,確認一本書是否符合所需,或藉此瞭解一書不同版本(edition)或同一版本之不同印本之間的變異。要清楚知道一本書各種不同本子間的差異,就得依賴描述性書目對各本圖書特徵的描述。描述性書目在著錄內容之細節與數量方面,均比列舉性書目豐富深入,除了以摹抄或複製書名頁的方式掌握書名、作者及出版事項的形式特色外,對於格式、頁數、印刷式樣、插圖、紙張、裝訂等與實體有關的細節亦詳實記述。
  描述性書目一般被視為是分析性書目的分支,分析性書目考察一部書的排印過程及其對圖書實體樣貌的影響,描述性書目則按照一定的格式,將分析性書目針對一本書形式上的事實所做的解析記錄下來,以揭示這本書的書目特性。分析性書目重在解析圖書所以成為今日所見樣貌的過程,描述性書目則側重經過這些程序所產生之圖書所具的實體特徵,以及因過程變動造成的各項差異。
  描述性書目的對象,通常是關於一位作者之作品的所有版本的實體描述,有時亦可將其限定於某一個時間範圍,或某一種類型。描述性書目一般是按照時間順序記述(chronological description),以揭示一本書的印刷歷程。在廣泛的檢視比對一書各種可見的印本後,描述性書目會試圖綜合各本的特色產生所謂的理想本(ideal copy),這是一部由比較後得到之想像式的標準版本,藉此作為其他本子對比的參考。
  描述性書目之目的,大抵可歸納為下列幾點:(1)試圖記錄一部書所有可見的本子,讓後續的學者藉此知道手邊的書是屬於哪一種狀況,可作為一種辨識的工具;(2)試圖提供一個所謂理想本的標準,作為各種本子比對的參考;(3)從事版本研究或文學批評的學者,可依據描述性書目的著錄細節知道研究所需的本子為何;(4)將一部書的各種印本,依據可知的證據做適當的群組或分類;(5)描述性書目的成果,可作為圖書史及印刷史研究的一部份。
描述性書目的著錄內容,大抵在回答與一部書有關的下列問題:
哪一本書?這是有關一書的書名、作者、出版項、及版本項的基本描述,在描述性書目中通常作為這本書的標目(heading)。
書名頁提供了哪些與此書有關的資訊?為幫助使用者區辨同書名的不同印本,所以描述性書目重視書名頁上原始格式的忠實轉錄。一般常用的方法,包括書名頁照相、複印、或摹抄(quasi facsimile),以便將書名頁上的用字、字體、編排式樣等訊息具體的傳遞給使用者,讓使用者獲得清晰的印象。除了書名頁外,書名頁背面、書末頁(colophon)、或版權頁等處,亦可提供與版權、印刷裝訂或印刷歷史的資訊,應設法謄錄。
這本書如何組成?簡言之,就是此書稽核項(collation)的描述。具體而言,則是記述這本書因排版設計而形成的實體特徵,如:紙張尺寸、頁數等,或是印刷後的書頁如何折疊?如何安排順序?是否有裝訂標誌(signature)?若有插圖、圖版等,亦具體說明它們的性質與特徵。尺寸大小的測量,是以公釐(mm)為單位,因為微小的差距可能就代表是不同的印本。
圖書內容為何?由內容的多寡能比較版本的異同,故可具體列出圖書的章節。此外,可逐頁比較,將有明顯差異或特殊之處揭示出來。這本書如何製成?關於此書在印製過程中採用的字體及紙張、刷印方式、排字工人代號(press figure)等。這本書的外觀如何?主要是說明一本書的裝訂形式及封面上壓印的字體形式,若是有書衣(dust jacket)或外盒(case),亦明確說明它們的實體特徵。其它與此書之書目特徵有關的訊息?例如:本書的印製歷史、印製數量、銷售數量、銷售價格、有關於印刷工廠或出版商的資訊、有關此書印本的特殊狀況或變異情形、有關此書或此特定印本之其他註記等。  描述性書目有各種呈現資訊的不同方式,呈現的內容亦因人而異。描述性書目的編者,應先確定描述的目的及預定的使用對象為何?編者有責任在描述範圍內決定各項目的相對重要性,並且加以編排,以便最大限度的揭示這本書。有學者建議採用遞減原則(degressive principle),依資料的重要性及年代遠近,而採用不同詳簡程度的著錄。  綜言之,描述性書目通常由個人獨力完成,由編者決定範圍,檢視所有要描述的圖書,決定哪些證據是相關的,並自行判斷採用適合此計畫所需的描述規則。描述性書目系統性的描述實體圖書的細節,讓使用者可以比較同一部書的不同版本,以明白其異同與彼此間的關係,並藉此認識好的本子應該是何種樣貌。編製描述性書目,許多時候是要倚靠經驗,而非精心編纂的規則。書目學者必須具備當代的印刷技術知識,才能正確而簡潔的描述圖書的實體外觀。
Bowers, F. (1977). Principles of bibliographical description.(Reprint.). New York: Russell & Russell.Harmon, R. B. (1989). Elements of bibliography: A simplified approach. (Rev. ed.). Metuchen, N.J.: The Scarecrow Press.Stokes, R. (1982). The function of bibliography. (2nd ed.). Aldershot, Hants: Gower.Williams, W. P., & Abbott, C. S. (1999). An introduction to bibliographical and textual studies. (3rd ed.). New York: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參考資料:
Bowers, F. (1977). Principles of bibliographical description.(Reprint.). New York: Russell & Russell.Harmon, R. B. (1989). Elements of bibliography: A simplified approach. (Rev. ed.). Metuchen, N.J.: The Scarecrow Press.Stokes, R. (1982). The function of bibliography. (2nd ed.). Aldershot, Hants: Gower.Williams, W. P., & Abbott, C. S. (1999). An introduction to bibliographical and textual studies. (3rd ed.). New York: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描述性書目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