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民成俗 - 教育百科
化 | |
民 | |
成 | |
俗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陳章錫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化民成俗」意在強調經由教育來感化人民,造就善良風俗,才是治理人民的首要任務。若僅是廣求善良,小有聲聞;或是親近賢者,體悉遠方利病,仍是有所不足。〔禮記.學記〕云:「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聞,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據〔禮記集解〕載朱子所說是「…‥未有開導誘掖之方也,未足以化民,唯教學可以化民,使成美俗。」孫希旦則說:「人君而能就賢體遠,亦可謂有志於治矣。然苟未知學,則所以化民者無其本也。」都是說要從教育立本,由本貫末,才能開導蒙昧之民眾。王夫之〔禮記章句〕云:「政立而教未先,無以移民之志也,惟立學校以教其俊士,而德明於天下,則民日遷善而美俗成矣。」所言甚美善。再結合〔大學〕之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之要旨,可知欲達致政治上修、齊、治、平之境地,必須從教化人民開始,那麼就不只是如王夫之所說的「教其俊士」而已。參照〔周禮〕,教民由學而化,最重要的是道德品格和謀生技能,詩和禮是基本的教學工具,詩可以唱,禮可以行,識字並非首要之務。不以識字為第一要務,則任何人都可學做好人,也可學得謀生技能,才是普及的教育。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化民成俗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