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 |
解釋:
|
|
注音: | |
解釋:
骨頭:比喻人的個性。如:「他是個硬骨頭,欺辱不得的。」 |
|
注音: | |
解釋:
骨碌:滾轉的樣子。如:「電話鈴響,他一骨碌從床上坐了起來。」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骨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gǔ |
解釋: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gū |
解釋: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gú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骨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gǔ |
解釋:
[名] 1.動物體內支持身體的支架組織。如:「筋骨」、「接骨」、「脊椎骨」、「脫胎換骨」。 2.支撐物體的架子。如:「龍骨」、「鋼骨」、「傘骨」。 3.氣概、風格。如:「傲骨」、「風骨」。唐.王維〈少年行〉四首之二:「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4.姓。如隋代有骨儀。 5.二一四部首之一。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gū |
解釋:
參見「骨朵兒」條。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gú |
解釋:
參見「骨頭」、「骨碌」等條。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骨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英文: | Bone |
作者: | 郭志輝 |
日期: | 2004年11月 |
出處: | 舞蹈辭典 |
名詞解釋: 解剖學名詞。骨的作用是支撐身體(支撐體重),隨附著其上肌肉的收縮而運動。骨骼腔可以保護內部的柔軟組織。骨組織中有破骨和造骨細胞,受荷爾蒙的影響,經常進行骨的破壞、吸收和新生的作用,有體內鈣代謝貯藏庫的任務。其構造外側為骨膜、緻密質和海綿質等。四肢長骨內有骨髓。骨髓內有很多血管,骨髓分紅色骨髓和脂肪多的黃色骨髓兩種。紅色骨髓有製造紅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的作用。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骨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骨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音讀: |
kut
|
解釋: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骨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㈠ㄍㄨˇ 1. 支撐身體人或動物身體之支架組織。如:「筋骨」、「接骨」、「脊椎骨」、「脫胎換骨」。《說文解字.骨部》:「肉之覆也。」《史記.卷二九.河渠書》:「穿渠得龍骨,故名曰龍首渠。」 2. 承物架。如:「龍骨」、「鋼骨」、「傘骨」。《紅樓夢》第三一回:「不防又把扇子失了手,掉在地下,將骨子跌折。」 3. 人之氣概或作風。如:「傲骨」、「風骨」。唐.王維〈少年行〉詩四首之二:「敦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4. 指文學作品之體幹與風格。唐.李白〈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詩〉:「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5. 姓。如隋代有骨儀。 ㈡ㄍㄨ 「骨朵兒」:北平、河北方言。指未開放之花朵。亦作「骨都兒」。 ㈢ㄍㄨˊ 1. 「骨頭」: ⑴ 骨。動物身體內部之支架。《儒林外史》第二回:「撒了一地的雞骨頭、鴨翅膀、魚刺、瓜子殼。」 ⑵ 比喻人之個性。如:「這人是個硬骨頭,折辱不得。」 ⑶ 罵人品性或儀容不佳之語。如:「你這塊骨頭,又打什麼主意?」 ⑷ 吳語。話裡暗喻有不滿、譏刺的意思。如:「他這話裡有骨頭,分明是暗說你笨嘛!」 2. 「骨碌」:滾轉的樣子。如:「只見他眼珠子骨碌骨碌的轉,不知在打什麼主意。」 |
|
注音: | ㈠ㄍㄨˇ ㈡ㄍㄨ ㈢ㄍㄨˊ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骨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