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柔道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róu dào |
解釋:
1.溫和謙讓的態度與方法。《後漢書.卷一.光武帝紀下》:「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唐.張九齡〈龍池聖德頌〉:「清德之鑑,柔道之體,洪源濬規,實天之啟。」 2.一種徒手搏擊的武術。攻防、對練時以柔能克剛、剛柔並濟為特點,近似於摔跤。日本做有系統的訓練與推展,目前盛行於全世界,西元一九六四年,第十四屆奧運開始列為正式比賽項目。也稱為「柔術」。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柔道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Judo |
作者: | 林玉瓊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柔道是一種利用平衡和槓桿原理,以及掌握制敵時機,來壓制或翻摔對手的運動,是一種以「以柔克剛」及「以弱制強」的一種武術。 柔道源自日本,但柔道與中國武術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明朝末年,鄭成功為反清復明遂遣陳元贇等人至日本借兵請援,陳元贇曾在福建少林寺學藝,擅長少林拳術,亦擅長擒拿和摔角等武術。陳元贇至日本之後,因借兵不成便隱居在武洲江戶(東京)傳授武術。這些中國武術經日本人研究改進,就形成了當時聞名的「柔術」。 「柔術」即「柔道」之母體,是一種徒手格鬥的武術。而柔術演化成為柔道,則由嘉納治五郎集其大成。明治年間,嘉納治五郎先生依據科學的方法研究,以自然體為基本姿勢,從互相練習摔倒過程中,融合各家精髓,研究出新的技術動作。過去柔術的直接目的只在學習攻擊防禦的方法,而嘉納先生所改良之武術特別留意純正精神之訓育,以勝負、律己、修身為法規,養道重於練術,因此名為「柔道」。 嘉納治五郎不但將柔道推行於日本,其並致力將柔道推廣至世界各地。因此,在柔道運動推展史上,嘉納治五郎先生被推稱為柔道之父。柔道也在嘉納先生的推展下,逐漸風行於世界,於一九六四年東京奧運會時,列入為奧運的競賽項目。 柔道是一項相當符合力學原理的運動,它所運用的原理包括,槓桿原理、慣性定理、離心力和力矩等。柔道的主要技術為摔倒技術和壓制技術。摔倒技術,包括摔倒對方的技術,如過肩摔、大外割等,與保護自身的護身倒法;壓制技術,在捉牢對方,包括關節的壓制和勒頸,如袈裟壓制、扼勒等。 柔道運動場地,是一鋪滿榻榻米的場地,目的在保護柔道者。在進行柔道運動時,不論練習或比賽,柔道手皆需著白色厚棉衣、褲,在腰部上繫上一條腰帶,腰帶代表柔道手技術上的造詣。腰帶的顏色共有白、棕、黑、紅白相間和紅色,代表不同級數與段數,以紅帶為最高技術的代表。 柔道比賽,不論男女都以體重為標準來分級比賽。比賽時,兩位選手要先互相鞠躬敬禮,然後依照裁判的指示進行比賽。比賽時間不得少於三分鐘,不得超過二十分鐘,在某位選手能先得到「一勝」或二個「半勝」時即結束比賽。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柔道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
jiû-tō/liû-tō
|
解釋: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柔道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