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維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維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wéi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維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wéi |
解釋:
[名] 1.繫物的粗繩子。《說文解字.糸部》:「維,車蓋維也。」《儀禮.大射》:「中離維綱。」唐.賈公彥.疏:「綱與維皆用繩為之。」 2.法度、綱要。《後漢書.卷六六.陳蕃傳》:「人君者,攝天地之政,秉四海之維。」《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不以此時引綱維,盡思慮。」 3.細長的東西。如:「纖維」。 4.姓。如漢代有維汜。 [動] 1.繫、拴。《儀禮.士相見禮》:「飾之以布,維之以索。」唐.元稹〈大觜鳥〉詩:「白鶴門外養,花鷹架上維。」 2.連結。《周禮.夏官.大司馬》:「建牧立監,以維邦國。」 3.保持、護全。如:「維持」、「維護」。《韓非子.心度》:「故民樸而禁之以名,則治,世知維之以刑,則從。」 [副] 僅、只有。《詩經.小雅.谷風》:「將恐將懼,維予與女。」《史記.卷二.夏本紀》:「毋若丹朱傲,維慢游是好,毋水行舟,朋淫于家,用絕其世。」 [助] 置於句首或句中的語氣詞,無義。通「惟」、「唯」。《詩經.召南.鵲巢》:「維鵲有巢,維鳩居之。」唐.王勃〈滕王閣序〉:「時維九月,序屬三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維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維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 î |
音讀: | uî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維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