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宗教圖書館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Religious Libraries
作者: 李文馨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宗教對西方文明一直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對圖書館事業亦然。中世紀起,西方戰亂頻繁,宗教迫害,亦連帶使稍具雛形的圖書館事業停滯不前;儘管如此,羅馬帝國各地的基督徒,不顧種種迫害,紛紛在其教堂內建立圖書館,蒐集基督教作品,以保存及傳播其典籍。西元325年,羅馬君士坦丁大帝正式承認了基督教,使其圖書館亦隨之發展起來;接下來的拜占庭帝國(即東羅馬帝國,395-1453年)長達千餘年,建立許多修道院及大教堂圖書館,雖規模不大,但仍成功地保存不少珍貴的基督教經文及古希臘、羅馬典籍,對後來的文藝復興影響頗大。大體而言,宗教圖書館在黑暗時期的中世紀一支獨秀,成為主要的圖書館。
  6世紀中葉,著名的作家兼政治家卡西奧多魯斯(Flavius Magnus Aurelius Cassiodorus)在義大利南部建立了維瓦魯修道院(Vivarium Monastery),其中有第一所的寺院抄書室,倡導修道士製書,而修道院圖書館收藏了各學科書籍。之後,各地修道院圖書館紛紛成立,較著名的如:羅馬西北部卡西諾修道院、義大利博比奧修道院、法國路克梭修道院、瑞士聖加倫修道院及德國維爾茨堡修道院等,宗教圖書館源起於保護宗教典籍,多建於修道院或大教堂內,後來亦保存其他學科之珍貴典籍,成為當時重要的學術中心。
  早期的宗教圖書館,僅供教會人士或學者使用,1627年羅馬奧古斯丁(Augustinian Friars)圖書館對一般大眾開放;同時美洲新大陸蒙特婁的Jesuits及佛羅里達Franciscans的聖奧古斯丁(Saint Augustine)教會圖書館,皆開放供一般大眾使用。1689年,英國國教牧師Thomas Bray派往殖民地馬里蘭,倡導教區圖書館(Parochial Library)觀念,認為每一教區皆應有一教會圖書館,被稱為教會圖書館之父。一般說來,17、18世紀宗教圖書館雖然也鼓勵一般民眾使用,但主要讀者們多屬教會人士,作進修、研究及教學之用。
  今日美洲地區已有數以萬計的宗教圖書館,規模大小不一,工作人員多屬非專業的自願者,或退休的圖書館員,主要提供宗教相關資料。隨著圖書館事業的發達,宗教之深入人心,專業的教會圖書館管理課程、期刊、學會組織一一成立,頗具規模。有些並與當地的公共圖書館簽定合作計畫,進行人員訓練,資料互借等交流。
  臺灣的宗教圖書館則起步非常晚,直至近數十年來才有較具規模者如耕莘文教院圖書室、中華佛學研究所圖書室等。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宗教圖書館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