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文化分析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ultural Analysis
作者: 張玉成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文化分析是對社會生活中的象徵符號與表現層面進行研究,其主旨在於尋繹這個層面的規則性或組型,進而由這些規則性或組型明訂原則或標準以決定某些特殊的象徵符號活動所具有的特殊意義。當代英國課程學者勞頓(Denis Lawton)認為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於使下一代能夠運用文化中最有價值的部分,而學校的時間與資源又相當有限,課程因而必須妥慎設計,宜從社會文化中選擇最有意義的活動,融入學校課程與教材中。文化分析在課程設計上相當重要,透過文化分析才能確立合理的標準與原則,作為選擇文化精華的依據。
  文化分析有兩種主要的途徑:歸類的(classificatory)和詮釋的(interpretative)。前者多採檢核表、列表、和統計分析等技術實施,例如人類學家運用這些技術調查某些部落族群的親屬關係、經濟活動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主要特質,而後據以歸類成為精細的分類系統。後者則採取統整的觀點去了解文化,解釋文化。
  勞頓根據文化人類學者克魯孔(Clyde Kluckhohn)的學說認為任何社會文化均有基本上的相同處,也就是普遍為人類所有之文化中的不變要素(cultural invariant)。勞頓的文化分析重點就放在分析九個任何社會文化均不可或缺的次級系統:
1.社會與政治體系:任何社會均有其結構,亦即決定整體社會關係之體系。親屬關係、地位、身分、責任與義務等不僅為所有社會中的核心觀念,也為教育中所須傳衍給下一代的重要內容。2.經濟體系:任何社會均有其處理稀有資源問題及資源分配與資源交換的方法,有些社會使用的方法單純,有些社會則較複雜。分析經濟體系的途徑甚多,唯為大多數分析者所共同確認的重要區分要素是社會分工和專精化的程度,而這個要素又和一個社會對於工作、休閒和市場的看法有密切的關係。3.溝通系統:人與動物之別主要在於語言與複雜的溝通系統之使用。溝通媒介使用口說語言之社會,下一代的學習多賴代代相傳之非正規教育。書寫的語言發展後,寫作必須學習,具有寫作技巧者在社會中校不識字者占較有利地位。印刷術的發明更助長專業知識的成長,而受過教育者和未受教育者之間的差距也就越來越大。現代社會要學習的溝通系統不只是語言而已,也包括其他的符號、象徵與信號系統。4.理性系統:任何社會均有一套合理解釋人類行為和自然現象的方式。即使在原始社會,也有一套前邏輯的思考方式來「合理的」解釋周遭的世界。5.技術體系:所有社會都發展工具以營生活,以改善生活品質。工具製作與使用之學習即為文化生活之重要特徵。6.道德體系:所有社會均有其本身鑑別對錯之行為規範。在某一個社會認為是適當的行為規範,在另一個社會中就未必然。7.信念體系:每一個社會均有其主宰的信念體系,有些來自宗教,以神的啟示為基礎,有些則源自所創造的神話。西方工業社會宗教信仰漸趨薄弱,社會學者所稱的社會世俗化,即以科學解釋取代宗教,成為主宰社會之信念系統。8.美學系統:所有人均有美感需求,任何社會均有其本身之藝術與娛樂。人類社會最有趣的特徵之一在於美感形式的多樣化,但沒有一個社會會絕無美感。9.成熟制度:每一個社會都有一套習俗與規約來處理個體的成長問題。有些社會用一些儀式或慶典來清楚的畫分從兒童到成人之轉變,有些社會兒童和成人之間的區別就沒有很明顯的分際。任何社會活動都和發展階段有密切的關係:例如兒童遊戲,而成人工作或狩獵。不同的社會對待成長、成熟和老化的方式都不同,但都有屬於社會本身的習俗必須遵守。以上九個次級系統,勞頓認為是分析任何社會文化所不可或缺的。運用這九個次級系統來分析當代社會文化,才能更清楚的描述當代社會文化,凸顯當代社會文化最有教育價值的特徵,使得進行課程設計時有了比較可靠與適切的選擇標準與原則。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文化分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