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比較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教育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omparative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education
作者: 王梅玲
日期: 2012年10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比較圖書館學」(comparative librarianship),是1950年代起逐步形成的一門新興學科,係以探索各國、各地區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國際圖書館事業的合作,以及調查研究的方法為主要目標。柯林斯(Dorothy G. Collings)在 1971年界定:「比較圖書館學即有系統地分析不同環境下圖書館之發展及實務作業,並考量相關的歷史、地理、政治、社會、文化及其他背景因素,以研究圖書館發展的因果關係及相關問題」。王振鵠教授綜合定義為:「比較圖書館學就是對不同國家的圖書館學與圖書館事業比較其異同,追溯其溯源、探究其原因以為借鑑。它是超越國界、民族、文化、社會環境界限;以及超越時代界限的圖書館理論與實踐的比較研究」。比較圖書館學的研究方法多取法於比較教育。  比較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教育係將國際與比較圖書資訊學應用於圖書資訊學教育,可以擴大視野,增廣見聞,汲取國外圖書資訊學教育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作為本國圖書資訊學教育改革的借鏡;更可以增加國際了解,促進國際文化交流,豐富學門的知識,並提高學術和研究層級與鏡界。比較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教育常從國際圖書資訊學教育的觀點來蒐集多國,跨國圖書資訊學教育制度與現況資料,最後採用比較教育研究方法進行分析與比較,希望獲致圖書資訊學教育新典範。  比較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教育多採用貝爾德(George Z. F. Bereday)之比較教育研究方法,分為「區域研究」及「比較研究」兩個部分,而每一部分又分兩個步驟。區域研究包含「描述」(description)及「解釋」(interpretation)兩個步驟,比較研究也有「併排」(juxtaposition)及「比較」(comparison)兩個步驟。區域研究為比較研究的準備階段,而描述、解釋、併排、及比較為比較研究之四個主要研究步驟。「描述」係指描述所要比較研究的國家或研究主題之現狀。描述一國或一地區的教育制度首須廣泛閱讀相關資料,包括第一手資料,第二手資料及輔助資料。「解釋」係指分析形成各國或各地區教育制度的因素,以求瞭解該國或該地區的教育制度為何如此形成。因一國或一地區的教育制度是其社會生活的反映,而社會生活又受歷史、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地理、哲學及其他因素的影響,故解釋各項因素時應綜合應用歷史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地理學、哲學及心理學等學科的知識,也是比較法中最難掌握的部份。「併排」係指將各國的教育資料相同或可資比較的類別加以系統化的排列,以便找出研究的假設及供正式比較之用。因為蒐集之各國資料在未經整理前十分混亂,須將資料加以分類,然後再將同類的資料排列在一起,以便進行比較。「比較」又稱「同時比較」(simultaneous comparison),係指對各國或各地區的資料詳細反覆地加以研究比較,藉以獲得明確的結論。此四步驟經常被比較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教育研究採用。王梅玲(2005)。英美與亞太地區圖書資訊學教育。臺北市:文華。Bereday, George Z. F. (1964). Comparative methods in education. New Holt, New York: Rinehart and Winston.Collings, Dorothy G. (1977). Comparative librarianship. In Kent, A & Lancour, H., Encycloopedia of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New York: Marcel Dekker.
參考資料:
王梅玲(2005)。英美與亞太地區圖書資訊學教育。臺北市:文華。Bereday, George Z. F. (1964). Comparative methods in education. New Holt, New York: Rinehart and Winston.Collings, Dorothy G. (1977). Comparative librarianship. In Kent, A & Lancour, H., Encycloopedia of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New York: Marcel Dekker.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比較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教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