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瑪利亞方濟各傳教女修會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Franciscan Missionaries of Mary, FMM
作者: 林逸君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瑪利亞方濟各傳教女修會是一個國際性修會,成立於一八七七年一月六日。創始人是法籍苦難瑪利亞修女。成員目前有八千多人,分布於五大洲七十七個國家。總部設於羅馬。一八八六年首批修女來華,於山東濟南開始傳教。一九五三年來臺,先後在臺北、新竹、南投、高雄、花蓮等地建立會院。修女們本著希望和喜樂的心,度簡樸、服從、獨身奉獻的生活,投身為全人類服務。其宗旨是效法耶穌基督生活於此時此刻,與人同在,使人洞察其內在得自上天的生命,活現生命本有之光輝。
  該會之使命是要將基督犧牲與愛的精神通傳給世人。渴望把基督在十字架上犧牲,在被釘之前,因愛人到了極點,把自己的生命與人分享,遂以自己的身體給人做食糧為比喻,藉此以表達他愛的高峰,也成為世人犧牲與愛的泉聖事典範。耶穌最後晚餐所建立的愛聖事,就是聖體一個。修女們在耶穌這最大的愛情奧祕--聖體之前,成化為朝拜的人,一個祈禱的人。因基督的愛使自己心性轉化,成為祂犧牲與愛的標記,而將此愛通傳給人。
  更具體的說,透過修女每天生活中不斷的悔改與皈依、轉化與提升;以及修會團體生活中持續的分裂與融合,她們每天生活於十字架上的掙扎與超脫,使基督十字架上犧牲的大愛,在這群人身上落實,找到通向世人的途徑。
  聖方濟領悟生命一切來自上天,人一無所有,因而過著超脫、不執著、返樸歸真的簡樸生活。這種相當徹底的簡樸生活,使聖方濟生活中充滿寬恕、和平與喜樂,也使他在大自然中尋獲大小宇宙、自身內外一切和諧律動的本質。
  修女們步著聖方濟的芳蹤,在簡樸生活中,伴同窮人與弱小者,於物化的世界中,致力提升心靈生活的品質,加深靈性生命,與大自然萬物和諧一致,同頌造物主的榮光。
  該會依此信念,提供淨化心靈的空間。目前分別在新竹、花蓮與南投等地設有靈修、活動中心,以供教內、外人士休憩、靜思、養心與靈修之用。
  天主藉時代的徵兆向我們質詢(瑪十六2~3),耶穌在他的時代中回應了天主的召喚;歷代基督信徒也各在自己的時代中回應了主的召叫。會祖苦難瑪利亞在十九世紀末,回應了她那一時代的傳教召喚,修女們在此變動急遽的二十一世紀前夕,如何關注世局的演變,以福音的精神及修會的特恩,作適當的回應,是修女們目前信仰生活中的大課題。
  在臺灣社會,普遍物質化的情況下,許多人迷失了生活的方向。修女們為迷途者指引方向:定期協助成人監所的教化活動;負責少年「中途之家」的感化工作;推動醫院牧靈,關懷病患及其家屬的身心健康;尤其重視青年人的輔導工作,包括大專同學與職工青年等。
  天主教徒深信,耶穌本是天主之子,他降生成人揭示了全人類本是一家,他的聖父成為眾生之父。眾生在祂內成為兄弟姐妹,因此使世上各種族在祂內成為一家人是該會的使命,而國際性修會團體正是這使命的表象。
  國際性修會,不但在使徒工作中關注不同民族、國家的需求,也在日常生活中度一種不同族群、國籍、種族融合的團體生活。在團體生活中分擔不同生活習性的困難,也分享多元文化的富饒。這種相當高度的生活挑戰,宣示著天國裡萬眾一家的標記。
  今日,由於諸多因素的變換,亞洲地區的教會,外籍傳教士有日減的趨勢。國際性的修會團體,即使沒有外籍會士的臨在,也致力於與總會及各國同會會士的溝通與聯繫。修會在使徒工作與團體生活中,一面紮根於鄉土文化,一面向世界各文化開放,以活現出國際性傳教修會的新貌。這種國際性團體,確實是走向世界大同、四海一家的先聲。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瑪利亞方濟各傳教女修會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