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石刻檔案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蕭錚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石刻檔案又稱為銘文檔案或題銘檔案,是古代刻在石板、石柱等岩石上的文字記載。因世界各地都有岩石,所以石刻檔案分布甚廣。
  在我國現存最早的石刻檔案是石鼓文,唐朝初期,在天興三畤原(今陝西寶雞市郊)發現的刻有記事詩句的十塊鼓形石,據考訂是春秋時秦襄公所作,其內容是記述秦襄公伐戎救周有功,因而受封於西岐,以及當時遊獵行樂的盛況,原石現仍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秦漢以後,石刻碑碣大量出現,石刻檔案進入盛行階段。不僅數量增加,內容也較豐富。1965年12月在山西侯馬發現5,000餘枚玉石簡,上尖下方呈圭形,文字是用朱筆或墨書寫的,其內容是春秋晚期晉國大夫趙鞅與族人訂的盟誓,故稱「侯馬盟書」。也是石刻檔案的一種。秦統一政權建立之後,秦始皇為顯示威德,鞏固統治,曾多次出巡,並在嶧山、泰山、琅琊、會稽等處多次刻石。這些石刻文字,有的是誇耀王朝政權的強大和皇帝的威德,有的是公布皇帝的詔令和宣示王朝的政策、有的則是整齊風俗,宣傳封建道德,內容豐富,其目的是為了「記功述事,昭示方來」,因而具有明顯的檔案性質。正是從秦代起,開創了我國石刻記事的新途徑。此外,各地方政府也有的採用碑刻形式記載要事,或發布文告,並鐫以官印。採用這種形式傳知的範圍廣大,又有利於長久留傳,因而到明清、民國時期仍有所見。幾千年來我國歷代檔案保存下來許多難得的歷史資料。
  在國外,石刻檔案最早出現在埃及。西元前2,000多年,埃及人象文字刻在各種形狀的岩石上,以記錄他們的活動或頒布法律。石刻檔案在古代兩河流域也有發現。古希臘也留下許多石刻檔案。考古發掘出的比較著名的石刻檔案有:(1)梅騰自傳:這是迄今所知道的最早的一種傳記性石刻檔案,記述了古代埃及的貴族梅騰的公職生涯,列舉了他一生接受法老恩賜所獲得的財富。這是一分研究古代埃及國家機關的組織和財富結構的重要史料,現藏於柏林博物館。(2)巴勒摩石:現存6塊殘片,因從1877年起就收藏在意大利西西里島的巴勒摩城博物館而得名。該檔案兩面刻有古代埃及9個法老的名字及他們在位時發生的重大事件,屬於大事記性質的檔案,大約形成於埃及第五朝時期。(3)澳謨拉比法典:刻在一根高8尺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於1901年被法國考古隊在古代埃及首都蘇薩(今伊朗境內)發現,出土時有35條的文字已被磨掉,後來考古工作者在兩河流城的北部的古代亞述首都尼尼微又發現了一分完整的漢謨拉比法典的泥板複本,補全了石刻中的損缺部分。這是當今保存得最完整的最古老的一部成文法典,現存於法國巴黎羅浮博物館。(4)羅賽達石:1799年由入侵埃及的法軍士兵在羅賽達古城挖戰壕時發現,上面刻有3種文字:僧侶體象形文字、世俗體象形文字和古希臘文字。1801年退出埃及後,該石刻檔案落人英國人之手,現存大英博物館。這塊石刻檔案的意義不僅在於它的史料價值,還在於它用3種文字刻成,給人們提供了一把用不同文字對照解讀古代埃及象形文字的鑰匙。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石刻檔案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