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科學科技與倫理及價值促使科教改變 - 教育百科
使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Robert W. Howe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新知識與新科技會改變人的作為,並引起抉擇上的爭議,包括社會與文化的目標、價值和倫理。作選擇時,也會包括個人的目標、價值和倫理。有不同的觀點時,則會產生爭議。
  不斷增加及發展的科技新知為工、商業、政府(機構)、教育及日常生活帶來變化,包括基因工程、營養、墮胎、醫療、水質、空氣品質、食物品質、成品品質、安全、土地的使用、能源的生產及使用、人口問題、天氣的控制、肥料及殺蟲劑、自然資源管理、生物科技、技術所使用的工具及過程、太空探索、通訊、人工智慧、化合物及電腦。
  抉擇與社會、團體及個人的道德、宗教信仰與社會價值、倫理、目標及世界觀有關,也受科技知識及其發展的衝擊。
  做抉擇時需要個人具有各種科技知識,社會及文化的知識、意外及風險知識、經濟知識,目標、價值及倫理知識,做抉擇時互動的複雜知識,分析的知識、推理思考及抉擇的技術。
  目前越來越重視教育青年人及成人分析爭論議題及做抉擇之技能,尤其是能對他們的日常生活及職業相關的抉擇做反省。他們應該具備各種型態的政府運作、工業、商業、教育及日常生活相關問題的抉擇知識,同時應該具有下列的知識:(1)相關類型的科技資訊;(2)相關科技資訊的來源;(3)成效分析、經濟面和社會面的影響、健康上的意外及危險、環境的影響、經濟效益的分析、法律上的分析、社會/文化/宗教的價值及倫理的分析;(4)抉擇的步驟及過程,並應該發展相關的推理思考的技能及做抉擇的技能。
  將分析爭議、做抉擇及分析後果之能力納入公立的中、小學的課程中,是爭辯中的問題。有些團體及個人主張跨學科課程,如科學/技學/社會(STS)的課程就是透過大部分的中、小學的課程,分析爭議及發展抉擇之技能為學程的主要目標。一部分人士則主張將分析爭議及做抉擇之能力納入各個學科之中。
  在高等教育裡,通識教育及專業教育逐漸強調爭議分析、價值、倫理及後果分析的科目。在環境研究、健康研究及商業、法律、工程及社會科學裡,這類科目十分普遍。科學及教育領域也緩慢的在發展這類科目,已有各樣的教材融入各科目中。常見的教材,有個案研究,模擬演練,對未來之考量等。這些教材包括以印刷品及非印刷品的形式呈現。
  成人及社區教育也逐漸重視爭議分析、效果分析及抉擇能力,特別是有選舉代表而人民對於地方上的事務有投票權的國家。社區及成人教育通常強調個人生活與事業,及影響社區或全國性的爭議。做抉擇有各樣的模式,但大多均包括下列要素:(1)確認爭論之議題;(2)爭議之界限;(3)確認相關的價值、目標及倫理;(4)釐清價值、目標及倫理並排定優先次序;(5)確定另有方案;(6)確定另有方案的界限;(7)確認每一個方案的價值與倫理、危險與意外及目標等正、負面的後果;(8)做選擇。所有的模式均強調發現事實、統整資訊、數據的角色、專家的角色、應用現有的最佳的科技資訊及使用社會及文化的資訊。
  多數的問題及爭議,本質上是跨學門的。能應用較廣的原則及關係之能力對於有效的抉擇,包括科學及技術的議題有益。問題及爭議通常涉及(1)變化;(2)複雜性;(3)控制;(4)過程的技術;(5)社會性的技術;(6)系統;(7)危險、意外與不確定性的一些觀點;(8)社會與文化的目標、價值及倫理的一些觀點。幫助個人了解有關科學及技術的特性及其極限,這類的知識及過程也是非常有助益的。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科學科技與倫理及價值促使科教改變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