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號 - 教育百科
ˋ
  • 部首 ㄏㄨ
  • 部首外筆畫 7
  • 總筆畫 13
  • 漢語拼音 [一]háo[二]hào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ㄇㄧㄥˊㄔㄥㄖㄨˊ:「ㄍㄨㄛˊㄏㄠˋ」、「ㄅㄧㄝˊㄏㄠˋ」、「ㄨㄞˋㄏㄠˋ」。
  2. ㄇㄧㄥˋㄌㄧㄥˋㄖㄨˊ:「ㄏㄠˋㄌㄧㄥˋ」、「ㄈㄚㄏㄠˋㄌㄧㄥˋ」。
  3. ㄆㄞˊㄉㄧㄥˋ˙ㄉㄜㄘˋㄒㄩˋㄖㄨˊ:「ㄅㄧㄢㄏㄠˋ」、「ㄗㄨㄛˋㄏㄠˋ」。
  4. ㄅㄧㄠㄓˋㄅㄧㄠㄐㄧˋㄖㄨˊ:「ㄈㄨˊㄏㄠˋ」、「ㄐㄧˋㄏㄠˋ」。
  5. ㄩㄝˋㄊㄨㄢˊㄏㄨㄛˋㄐㄩㄣㄉㄨㄟˋㄙㄨㄛˇ使ㄕˇㄩㄥˋ˙ㄉㄜㄌㄚˇㄅㄚㄖㄨˊ:「ㄏㄠˋㄐㄧㄠˇ」、「ㄐㄩㄣㄏㄠˋ」、「ㄈㄚˇㄍㄨㄛˊㄏㄠˋ」。
  6. ㄕㄤㄉㄧㄢˋㄖㄨˊ:「ㄅㄠˇㄏㄠˋ」、「ㄍㄨㄥㄏㄤˊㄏㄠˋ」。
  7. ㄨˋㄆㄧㄣˇ˙ㄉㄜㄉㄚˋㄒㄧㄠˇㄉㄥˇㄐㄧˊㄖㄨˊ:「ㄊㄜˋㄉㄚˋㄏㄠˋ」、「ㄐㄧㄚㄊㄧㄥˊㄏㄠˋ」。
  8. ㄓㄨㄥˇㄌㄟˋㄖㄨˊ:「ㄒㄧㄤˋㄊㄚㄓㄜˋㄏㄠˋㄖㄣˊㄨˋㄏㄞˊㄕˋㄕㄠˇㄖㄜˇㄨㄟˊㄇㄧㄠˋ。」
  9. ㄌㄧㄤˋㄘˊㄩㄥˋㄩˊㄐㄧˋㄙㄨㄢˋㄅㄧㄢㄉㄧㄥˋ˙ㄉㄜㄖㄣˊㄨˋㄕㄨˋㄇㄨˋ˙ㄉㄜㄉㄢㄨㄟˋㄖㄨˊ:「ㄕㄥㄐㄧㄣㄊㄧㄢㄧˇㄎㄢˋ˙ㄌㄜㄙㄢㄕˊㄏㄠˋㄅㄧㄥˋㄖㄣˊㄏㄞˊㄕㄥˋㄒㄧㄚˋㄨˇㄏㄠˋ。」
  10. (10) ㄏㄠˋㄨㄞˋㄅㄠˋㄕㄜˋㄧㄣㄊㄨˊㄈㄚ˙ㄉㄜㄓㄨㄥˋㄉㄚˋㄕˋㄐㄧㄢˋㄦˊㄌㄧㄣˊㄕˊㄧㄣˋㄈㄚㄧˇㄖㄤˋㄉㄚˋㄐㄧㄚㄒㄩㄣˋㄙㄨˋㄉㄠˋㄒㄧㄠㄒㄧˊ˙ㄉㄜㄊㄜˋㄅㄧㄝˊㄅㄠˋㄉㄠˇ
注音:
解釋:
  1. ㄈㄤˋㄕㄥㄉㄚˋㄎㄨㄖㄨˊ:「ㄏㄠˊ」、「ㄎㄨㄏㄠˊ」、「ㄍㄨㄟˇㄎㄨㄕㄣˊㄏㄠˊ」。
  2. ㄌㄚㄔㄤˊㄕㄥㄧㄣㄏㄨㄐㄧㄠˋㄖㄨˊ:「ㄏㄠˊㄐㄧㄠˋ」、「ㄏㄨㄏㄠ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號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hào
解釋:
  1. 名稱、別名。
    【例】別號、帝號、國號
  2. 命令。
    【例】號令、發號施令
  3. 商店。
    【例】寶號、公司行號
  4. 物品的大小等級。
    【例】特大號、家庭號、五號鉛字
  5. 標誌、標記。
    【例】記號、暗號、問號
  6. 排定的次第。
    【例】座號、流水號、第三號
  7. 種、類。
    【例】像他這號人物還是少惹為妙。
  8. 樂團或軍隊所使用的喇叭。
    【例】法國號、軍號、伸縮號
  9. 用軍號所吹出的各種規定號音。
    【例】起床號、衝鋒號
  10. 量詞。計算編定的人物數目的單位。
    【例】醫生今天已看了三十號病人,還剩下五號。
注音:
漢語拼音: háo
解釋:
  1. 拉長聲音呼叫。
    【例】呼號、號叫
  2. 放聲大哭。
    【例】哀號、號哭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hào
解釋:
[名]
1.名稱、別名。如:「別號」、「帝號」、「國號」、「外號」。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
2.命令。如:「號令」、「發號施令」。
3.商店。如:「寶號」、「公司行號」、「僅此一家,別無分號。」《老殘遊記》第三回:「即到院前大街上找了一家匯票莊,叫個日昇昌字號。」
4.物品的大小等級。如:「特大號」、「中號」、「五號字」。
5.標誌、標記。如:「記號」、「暗號」、「問號」。《水滸傳》第二四回:「到第三日晌午前後,你整整齊齊打扮了來,咳嗽為號。」
6.排定的次第。如:「座號」、「編號」、「流水號」。
7.種、類。如:「像這號人物還是少惹為妙。」
8.量詞。計算編定的人物數目的單位。如:「醫生今天已看了三十號病人,還剩下五號。」
9.樂團或軍隊所使用的喇叭。如:「法國號」、「軍號」、「伸縮號」。
10. 軍號所吹出的各種規定號音。如:「起床號」、「衝鋒號」。
[動]
1.召喚。如:「號召全球為環保而努力。」《左傳.襄公十九年》:「冬,十一月,齊侯圍之,見衛在城上,號之,乃下。」
2.發出命令。《莊子.田子方》:「何不號於國中曰:『無此道而為此服者,其罪死。』」
3.宣稱、誇言。如:「號稱天下第一。」《漢書.卷一.高帝紀上》:「是時,羽兵四十萬,號百萬。」
4.稱謂、稱呼。《左傳.昭公四年》:「未問其名,號之曰牛。」《漢書.卷三一.陳勝項籍傳》:「勝乃立為王,號張楚。」
注音:
漢語拼音: háo
解釋:
[動]
1.大叫。如:「號叫」。《晉書.卷一七.律曆志中》:「蟄蟲始發,雞始三號。」唐.柳宗元〈童區寄傳〉:「因大號,一虛皆驚。」
2.放聲大哭。如:「號泣」。《莊子.養生主》:「老聃死,秦失弔之,三號而出。」元.楊顯之《酷寒亭》第一折:「你家裡哭去,張著大嘴號甚麼!」
3.風發出聲響。如:「狂風怒號」。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取名字。
  2. [[名] ] 號碼。
  3. [[名] ] 記號、印記。
  4. [[名] ] 名字。
音讀: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