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杌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方形而沒有靠背的凳子。
    【例】杌凳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杌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名]
1.只有主幹而沒有旁枝的樹。《集韻.入聲.沒韻》:「杌,樹無枝也。」南朝梁.江淹〈遊黃櫱山〉詩:「殘杌千代木,廧崒萬古煙。」
2.方形而沒有椅背的椅子。《宋史.卷二八三.丁謂傳》:「遂賜坐,左右欲設墩,謂顧曰:『有旨復平章事。』乃更以杌進。」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杌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只有主幹而沒有旁枝之樹木。《集韻.入聲.沒韻》:「杌,樹無枝也。」南朝梁.江淹〈遊黃櫱山〉詩:「殘杌千代木,廧崒萬古煙。」《五燈會元.潭州石霜山慶諸禪師》:「師居霜山二十年間,學眾有長坐不臥,屹若株杌,天下謂之枯木眾也。」

2. 動搖。《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列傳》:「揚翠葉,杌紫莖。」南朝宋.裴駰.集解引郭璞曰:「杌,搖也。」漢.馬融〈長笛賦〉:「搖演其山,動杌其根者,歲五、六而至焉。」

3. 杌子。多指小凳,可坐可擱物。《宋史.卷二八三.列傳.丁謂》:「遂賜坐,左右欲設墩,謂顧曰:『有旨復平章事。』乃更以杌進。」《水滸傳》第二一回:「一張金漆桌子上,放一個錫燈臺。邊廂兩個杌子。」清.陳元龍《格致鏡原.卷五三.居處器物類》:「杌,《事物紺珠》:『杌,小坐器。』」

4. 砧板、桌案。《太平廣記.卷三七一.曹惠》:「宣城常云。我才方古詞人,唯不及東阿耳。其餘文士。皆吾杌中之肉。可以宰割矣。」《朱子語類.卷一三一.本朝五.中興至今日人物上》:「趙忠簡張魏公當國,魏公欲戰,忠簡欲不戰。忠簡以為劉豫杌上肉耳。」宋.蘇舜欽〈寄守堅覺初二僧〉詩「杌上一寒硯,燈前三苦吟。」

5. 楚國史籍《檮杌》之省稱。《字彙補.木部》:「杌,檮杌,惡獸名,楚人取以名史。」唐.劉知幾《史通.採撰》:「蓋當時有周《志》、晉《乘》、鄭《書》、楚《杌》等篇。」

注音: ㄨ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杌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