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非語文溝通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作者: 黃昆輝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非語文溝通係以口語、書面文字以外的訊號做為媒介的一種溝通方式。非語文溝通亦有許多形式,最常使用的為:身體語言、個人生理特徵、準語言、空間的利用、物理環境、時間的利用等。這些非語文的溝通包括了許多隱含的訊息,可以強烈影響語文溝通的程序和結果。梅洛比恩(Albert Mehrabian)曾指出人們溝通時,百分之五十五的訊息是來自臉部表情和身體的移動;百分之三十八來自音調;只有百分之七來自實際使用的語言。
  非語文溝通的型態詳如下表所示。
  
這些型態顯示出許多種可以不說或不寫一個字就可以溝通的方法,而它和語文溝通一樣,都可以達到有效溝通的目的,完成下列功能:
  1.重複某一語文訊息:例如當我們用口頭指示別人方向時,通常會輔以手勢做說明。
  2.替代某一語文訊息:例如張生和老師晤談後回到教室時,表現出一副痛苦的樣子,就等於說「我被老師罵了一頓」,他不必說一句話其他同學就知道。
  3.和語文訊息產生互補的功能:例如當朋友因故爽約,應會以適當的音調、音量和面部表情,表達他真誠的道歉。
  4.強調某一語文訊息:例如一位局長將手放在一位科長肩膀上,強調他對部屬的關懷;或者他用較高的音調強調某一事件的重要意義。
  5.和語文訊息產生相反的關係:例如某人做新的嘗試時,會說「我根本都不緊張」。但實際上卻表現出害怕和焦慮的神情,這時候非語文的訊息就比語文的訊息更具有可信度。
  根據阿德勒(Ronald B. Adler)和羅德曼(George Rodman)的看法,語文溝通和非語文溝通的不同之處在於下列幾點:(1)語文訊息在一個時間內只能占有一個溝通管道,而非語文訊息同時可以占有多個管道,也就是說,收訊者可以在極短時間內接受到數目可觀的非語文訊息;(2)語文訊息是斷續性的(有開始有結束),而非語文訊息是連續性的(源源不絕,不會中斷);(3)語文訊息常是有意加以表達的,而非語文訊息常是在無意中表達出來的;(4)語文訊息意義較為明確,而非語文訊息的意義較為隱晦,因此可能不同人對同一非語文訊息會有不同的解釋。
  教育行政人員在溝通時,若能注意非語文訊息的使用,以配合語文訊息,其效果必然增大。此外,應注意自己的非語文訊息是否有和語文訊息相互矛盾衝突之處,如有,應及早查覺改正,以免抵制語文訊息的溝通效果。其次,在聆聽對方講話時,也要一併留意對方的非口語的線索,以便確實理解對方所欲傳達的觀念、事實、意見和態度。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非語文溝通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