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柴 - 教育百科
ˊ
播放
ˋ
部 + 6 畫 = 10 [一]zhài[二]chái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供燃燒用的小木枯枝。如:「柴火」、「木柴」、「打柴」、「薪柴」。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柴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chái
解釋:
  1. 供燃燒用的小木枯枝。
    【例】打柴、薪柴、柴火
  2. 姓。
注音:
漢語拼音: zhài
解釋:
  1. 柵欄。通「寨」。
    【例】鹿柴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柴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chái
解釋:
[名]
1.供燃燒用的小木枯枝。如:「柴火」、「木柴」。《禮記.月令》:「乃命四監,收秩薪柴,以共郊廟及百祀之薪燎。」
2.姓。如漢代有柴武。
[動]
1.燒柴祭天。《禮記.大傳》:「柴于上帝。」唐.孔穎達.正義:「謂燔柴以告天。」
2.保護、以柴塞護。《淮南子.道應》:「柴箕子之門。」
[形]
1.用柴做成的。如:「柴門」。唐.王維〈送別〉詩:「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2.乾瘦。如:「這隻雞太柴了。」
3.參見「柴心兒」條。
注音:
漢語拼音: zhài
解釋:
[名]
以竹或樹枝編成的柵欄。通「寨」。如唐朝王維有〈鹿柴〉一詩。《三國志.卷五五.吳書.甘寧傳》:「羽聞之,住不渡,而結柴營。」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柴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shâ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泛指木頭、木材。
    例如:柴頭 tshâ-thâu(木頭)。
  2. [形] 形容人的肢體動作呆滯、不靈活。口語運用大多以重疊的形式出現。
    例如:一箍柴柴。Tsi̍t khoo tshâ-tshâ. (形容人看起來很呆滯的樣子。)
音讀: Tshâ
屬性: 附-百家姓
解釋:
  1. 附錄-百家姓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柴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柴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