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通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方志華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通典〕為杜佑所編撰的類書;其成書可溯源自劉知幾之子劉秩依〔周禮〕六官之職掌,分門別類,而成之〔政典〕三十五卷,杜佑得其書,認為「條目未盡,因而廣之,加以開元禮樂」,而寫成〔通典〕。〔通典〕旨在補官禮之遺,明因革損益,內容上溯黃帝神農,下迄唐天寶末,而肅、代以後間有因革者,則附載註中。全書共有二百卷,分為食貨、選舉、職官、禮、樂、兵、刑、州郡、邊防九門;其九門之排列次序反映出杜佑的政治理念,他於自序中道:「理道之先,在乎行教化,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夫行教化,在乎設官職,設官職在乎審官才,審官才在乎精選舉,制禮以端其俗,立樂以和其心,此先哲王政治之大方也。故職官然後興禮樂焉,列州郡俾分焉,置邊防遏戎狄焉。」由於杜佑曾歷任中央及地方之要職,掌理財政,經歷豐富,故對於經濟及典章制度非常熟悉,而〔通典〕內容亦以經濟及禮樂為主。〔通典〕在史學上的特色與貢獻如下:
  1.在體制方面,杜佑〔通典〕有別於〔尚書〕的紀事體、〔春秋〕的編年體、〔史記〕的紀傳體,而專門於政治制度,且對於每一制度,必條貫古今,溯其源流,通其原委 ,故被稱作「典」,普通稱為「政書」。有了〔通典〕之後,才發展出「三通」、「十通」等史書,〔通典〕開闢了我國一種通史式的政治史書模式。
  2.杜佑體認到經濟史的重要,而置「食貨」於首位,這是史學上的創見,其內容可以用來研究唐以前的社會史及經濟史。
  3.〔通典〕在收羅的史料中,包括了奏議及政制文章,即某一朝代的人對其當代制度的評論,顯示杜佑對客觀性的重視。因此書成之後,「大傳於時,禮樂刑政之源,千載如指諸掌,大為士君子所稱」。
  4.〔通典〕中言禮之內容,多達百卷,占全書之一半,由於多存古訓,裨於治經,對於有系統研究唐以前之禮文、儀節、制度、典章,有豐富淵博的資料可供參考。
  5.整體而言,〔通典〕開創了後代研究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等專史的途徑,為通史開闢了一種新體制,而明末諸儒提倡「經世致用」之學,從事古代文物制度的整理探究,多少受到杜佑的啟示。
  〔通典〕與〔通志〕、〔文獻通考〕並稱為「三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認為〔通典〕:「包括宏富,義例嚴整,繁不至冗,簡不至漏,為數典之淵海,〔通志〕、〔通考〕皆以是書為藍本,精博則終不逮也。」由此可見〔通典〕在歷史研究者心目中地位之崇高。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通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