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異質分組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heterogeneous grouping
作者: 呂美慧
日期: 2012年10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異質分組(heterogeneous grouping)是在策略運用上,為使活動順利實施,或獲致較大效能,依成員的某種屬性、特質或成就加以分組,使同一組組員為異質性組成的分組樣式。   在教學上,對於群體學生的分組,很重要的是要以學生學習的獲益為優先考量。不同的分組結構,對於整體情境的學習脈絡,提供不同的可能和挑戰,也會造成學生不同的學習機會。因此教師在實施分組時,應注意與教學目標作緊密連結,作彈性適切的分組。而群體成員的組成,以及群體的活動規劃,除了依據教學目標的指引外,若能關注於學生學習的需求,即能把學習效能最大化。爰此,如何適切的分組,是教師應要注意和學習的。整體而言,進行群體分組時,要思考的面向有三:(1)要創造合作性分組或競爭性分組(或結合兩者)?(2)小組規模為何(是否要有個體活動、成對行動,小群體或大群體)?(3)群體要作同質分組或異質分組?   在對學生進行分組時,係基於許多不同因素考量,如年齡、興趣、學業能力、社會背景、體力、學習風格等。在小組規模方面,由於同儕互動品質與其學習成就有著正相關的連結,因此為了使小組成員有著良好的互動效果,小組人數不宜過多,以免有些成員被邊緣化,至於確切的小組人數則視教學活動設計而定。另外教學上的分組方法,王岱伊在2002年指出常用的四種:(1)學生自行選擇合適的組員;(2)隨機組隊-用抽籤或電腦選員組隊;(3)互補組隊-將特質不同的學生編為同一組;(4)平衡組隊-設定組員角色,使每組都符合該角色分佈。教師在計畫教學的分組時,如何選擇分組依據、小組人數和分組方法,很重要的是要謹慎思考群體的構成,以及對所有學生的可能效果。   異質分組可就學生的學習成就,或從學生本身的特質和屬性加以編組。異質分組策略之一是「最大混合」(max mix)策略-小組成員在許多層面是以最大差異的方式來組成。許多學者研究指出,進行合作學習分組時,應使小組作異質性的組成;其異質性可包括三方面:學習能力和成就、學習動機和行為表現,以及學生特質。而把高能力和低能力學生合併一起作異質分組時,藉由高能力學生的協助和示範,引導低能力學生跨過學習障礙,因此,高能力學生的學習和參與度會提高,低能力學生的學習表現也會比獨立學習更為良好,結果使兩者同時提升其學習成效;其中同組成員須作最大差異性分組,才是最佳化的異質分組。
Farenga, Stephen J., & Ness, Daniel. (2005).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and human development. Armonk, N.Y.: M.E. Sharpe.
陳俊亨(2006)。合作學習最佳分組策略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參考資料:
Farenga, Stephen J., & Ness, Daniel. (2005).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and human development. Armonk, N.Y.: M.E. Sharpe.
陳俊亨(2006)。合作學習最佳分組策略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異質分組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