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套版印刷術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hromatic printing
作者: 鄭惠珍
日期: 2012年10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套版印刷術又稱為套印或套色印刷術。普通雕版印刷印出的圖文皆是一種顏色,比較單調。為能在一張紙上印出數種不同的色彩,於是發明了套版印刷方法。套印有一版及多版印法。前者是指在同一雕版上的不同部位,塗上不同顏色的油墨或水墨,一次或是分次上色印成;多版印法則是在幾塊大小一樣的版面之不同部位塗上不同顏色,然後疊印在同一張紙上。例如要在一張紙上同時呈現紅、黑兩色的文字,就刻成兩塊大小相同的版,在需要用色的部分,一版只塗紅色,另一版則只塗黑色,再將這兩塊版先後印在同一張紙上,就成為彩色的印本,此即「朱墨本」,除此之外,尚有雙色以上的「三色本」、「四色本」、及「五色本」等。這種彩印多用在刊印正文及各家批註評點、製地圖、紙幣、書中插圖、年畫、繪畫、書法及飾圖等。  套版印刷術創立的年代,文獻並無明確記載。其淵源可追溯古代朱墨寫本。據載早在三國時(約三世紀),即已應用不同顏色來區別正文、批註的印法。近年在西安發現的一張單頁印刷彩圖,為十二世紀初金女真朝平陽坊間印製唐吳道子(西元七九二卒)所繪的圖畫,用濃墨、淡墨、淺綠色套印而成,畫上吳道的篆字印則是用朱色,這可能是現存最早的彩板印畫。書籍中雜以他色印刷的註釋批語,今存最早的套印本可能是元順帝至元六年(西元1340年)中興路今湖北江陵資福寺刻的《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註解》(無聞和尚註釋),用朱黑兩色套印而成。存世最早的彩色地圖集可能是崇禎十六年(西元1643年)的《今古輿地圖》。至明末(16世紀)套印法已經廣為流行,如吳興閔氏和凌氏曾套印刊刻了140多種圖書,如閔刻三色本《孟子》、《戰國策》、《國語》,五色本《文新雕龍》凌刻套印本《琵琶記》、《古詩歸》、《唐詩歸》等。  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彩色套印的技術更加精進,發展出餖版和拱花的印刷方法。餖版是指用大小不同的雕版分色逐次套印拼成一整版,因若干小版形似餖飣,故稱餖版,如明末天啟、崇禎年間(西元1619至1633年)胡正言(約西元1582至1672年)的《十竹齋書畫譜》,即以五色餖版法印成。拱花是指用凹版或凹凸兩版嵌合壓印使紙面拱起而產生浮雕呈現立體效果,多用在印製素白花紋或行雲流水等圖像。餖版拱花結合的代表作是漳州人顏繼祖與南京刻工吳發祥(西元1578年生)合作餖版印製的《蘿軒變古箋譜》,此外,還有清順治年間(約西元1644或1645年)胡正言在刻工汪楷協作下於南京印成的《十竹齋箋譜》等。國家圖書館特藏組編輯(2006)。以古通今-書的歷史= The History of Books。臺北市:國家圖書館。吳哲夫(1984)。書的歷史。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錢存訓著,劉拓、汪劉次昕譯(1995)。造紙及印刷。臺北市:臺灣商務。昌彼得著(1993)。中國圖書史略。臺北市:文史哲。陳力(1996)。中國圖書史。臺北市:文津。錢存訓著(2004)。中國紙和印刷文化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嚴文郁著(1992)。中國書籍簡史。臺北市:臺灣商務。
參考資料:

國家圖書館特藏組編輯(2006)。以古通今-書的歷史= The History of Books。臺北市:國家圖書館。吳哲夫(1984)。書的歷史。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錢存訓著,劉拓、汪劉次昕譯(1995)。造紙及印刷。臺北市:臺灣商務。昌彼得著(1993)。中國圖書史略。臺北市:文史哲。陳力(1996)。中國圖書史。臺北市:文津。錢存訓著(2004)。中國紙和印刷文化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嚴文郁著(1992)。中國書籍簡史。臺北市:臺灣商務。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套版印刷術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