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撚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niǎn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撚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niǎn |
解釋:
[動] 1.用手指捏取、夾取。如:「撚花」、「撚香」。《聊齋志異.卷二.嬰寧》:「有女郎攜婢,撚梅花一枝。」 2.握、拿。唐.杜牧〈重送〉詩:「手撚金僕姑,腰懸玉轆轤。」《水滸傳》第六回:「那漢撚著朴刀來鬥和尚。」 3.用手指揉搓。唐.韓偓〈詠手〉詩:「背人細撚垂臙鬢,向鏡輕勻襯臉霞。」 4.蹈蹂、踐踏。《淮南子.兵略》:「前後不相撚,左右不相干。」 5.驅逐、驅趕。《喻世明言.卷二.陳御史巧勘金釵鈿》:「魯公子聽小姐縊死,還道是做成的圈套,撚他出門。」 6.一種彈奏琵琶的手法。揉弄、撥弄。唐.白居易〈琵琶行〉:「輕攏慢撚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么。」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八齣:「舊桃花劉郎又撚,料得新吳宮西施不願。」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撚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撚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
lián
|
解釋: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撚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執也、持也。《說文解字.手部》:「撚,執也。」唐.杜牧〈重送〉詩:「手撚金僕姑,腰懸玉轆轤。」《水滸傳》第六回:「那漢撚著朴刀來鬥和尚。」 2.以手指揉搓。《說文解字.手部》:「撚,一曰蹂也。」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乾部》:「撚,一曰蹂也。按:當作「煣也」。煣即今揉字。」唐.韓偓〈詠手〉詩:「背人細撚垂胭鬚,向鏡輕勻襯臉霞。」宋.張孝祥〈菩薩蠻.絲金縷翠幡兒小〉詞:「絲金縷翠幡兒小,裁羅撚線花枝裊。」 3.以手指持取。《廣韻.上聲.銑韻》:「撚,以指撚物。」元.方回〈八月初二日〉詩:「蟬聲漸漸怯西風,閑撚青枝玩菊叢。」《聊齋志異.卷二.嬰寧》:「有女郎攜婢,撚梅花一枝。」 4.彈奏琵琶技巧之一。唐.白居易〈琵琶行〉:「輕攏慢撚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么。」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八齣:「舊桃花劉郎又撚,料得新吳宮西施不願。」 5.蹈蹂、踐踏。《逸周書.卷二.大武解》:「三佐車舉旗,四采虞人謀,五後動撚之。」《淮南子.兵略》:「前後不相撚,左右不相干。」 6.驅趕。《喻世明言.卷二.陳御史巧勘金釵鈿》:「魯公子聽小姐縊死,還道是做成的圈套,撚他出門。」《三遂平妖傳》第八回:「那起徒弟徒孫,漸有不平之意,時常合計商量要撚他出去。」 |
|
注音: | ㄋㄧㄢˇ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撚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